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16652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5
《以职业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职业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一 目前,我国己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大类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然而它在结构功能上还远远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1)基础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高考指挥棒仍然引导着广大考生走升学这唯一的"独木桥",其他成才途径被视为落榜后的无奈选择;(2)高等教育类型单一,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长期被看作低层次
2、的高等教育,未能受到应用的重视,发展十分缓慢;(3)职业教育20年来数量了T较大发展,但在结构功能上还不完善,由于被看作单一的就业教育,其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合理愿望往往难以得到满足;(4)各类教育都实行选拔性入学考试,并且均以学科理论为主要内容,这种淘汰式考试拒绝了大量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因此也就阻碍了教育,尤其是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发展;(5)各类教育之间缺乏衔接通道和方法,严格的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单一的学制,不利于受教育者多样化和多次性的选择。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拓宽广大青年的成才之路;改革教育体系,架设各级各类
3、教育衔接沟通的桥梁,有人形象地描述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概括而言,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是指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现有教育模式,构建类型上自由转换、广泛沟通,层次上有机组合、合理衔接,运作上优质高效、机动灵活的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人才成长立交桥"应当是一个各级各类教育有机协调、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彼此间不扯皮、不掣肘的有机整体。它打破人才成长独木桥这一瓶颈,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理论为思想基础;以教育社会化和办学主体多元化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为核心;以教育手段现代化为基本措
4、施。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更新,也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一个突破,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人们自身发展的需求相一致的。 二 多年来,教育理论界和国际社会以不同的方式在改革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为构建这一"立交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丰富教育类型、层次,形成人才成长的多样化途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普及程度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工业化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为教育结构多样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高中阶段教育除了普
5、通高中、职业高中之外,出现了兼有升学和职业准备功能的综合高中。由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职普分流延缓,高中后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目前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一般都由高中和高中后两部分组成。高等教育除了从本科向专科和研究生学位的层次延伸外,还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新的类型,如美国杜区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大学和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教育对象从青少年儿童扩展到中老年人,教育形式从学历教育扩展到灵活多样的职前职后、全日业余的培训教育。教育资源的扩充,教育层次和程度的提高为教育多样化奠定了基础,而教育的多样化又为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平等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6、2.衔接不同层次的教育,沟通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 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化。首先,接受职业教育与接受普通教育的人员一样,均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其次,所有选择职业教育和选择普通教育的人,应该得到相同的身心和替能发展的考虑和安排。如德国规定,"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享有和普通中学毕业生一样的继续教育权利,政府为其开辟进一步接受教育的通路;第三,职教与普教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地位是等同的,例如为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观念,我国台湾省就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建立"学力"重于"学历"的价值观。 构建"人才成长
7、立交桥"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培训间搭接转换阶梯,实现外部衔接,其主要方法是建立补习制度,如美国1990年通过的"帕全斯职业教育与应用科技教育法案",打通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间的通道,法案中所确定的技术教育准备课程,加强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间的合作。德国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文化补习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如技术高中、专科学校)与专科大学沟通,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实习,为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专科大学补上实践基础。我国台湾地区则通过修订"专科学校法",建立起了一条让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深造的畅通大道, 3.架设学习与工作交替的桥梁。 由于学校教
8、育与实际岗位要求间的差距,在国际职教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应摆脱以学校为唯一中心的观点,强调职教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