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22127
大小:54.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实践理性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实践理性思考赵得贵(互助县南门峡中心学校青海互助810500)新课标作为一个新事物全面推广后,新的观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带来的是新的课堂、新的学法等教育改革的新气象。如果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把它读懂、读透的话,也可能适得其反: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拣了芝麻,丢了丙瓜。这里结合木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和体会。教师的角色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他们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牧式的角色。表现为教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甚至迷惑了前进的方向时,该出手时不敢出手。如有位教师的一节《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教学中,新课开始后未做任何铺垫,就抛出一个例题:32×12=?让学生尝试。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多次尝试失败之后,教师始终袖手旁观,直至即将下课之际,教师才和学生一道,根据一个学生的32×10=320,32×2=64,320+64=384的思路推出32×12=384,然后草草收场。试想,如果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能以一个学生共同学习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是不是会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呢?强调教师引导者的身份,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仍然有组织、调控的责
3、任和义务。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今的教师角色定位应当向大商场的售货员学习,现在这些售货员很少贴身式、保姆式的跟踪服务,他们总是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才出现。教师也应该在学生疑惑不解、争论不休的时候发挥作用。一句话,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手,但决不能放任。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侣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上成为有別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它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但许多合作在实践中己经变了质,表现在一是形式单调,合作主要停留在同桌合作、小小组合作等几种形式上•,二是效率低下,合作学习
4、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那种华而不实的热烈气氛,只听见一阵轰鸣声,很难得找到倾听者,总是听到“我认为……”而并非“我们小组认为……”;三是忽视思考,有些课堂从一开始就合作,直到下课,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吋间和空间极少,人为地导致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针对这些弊端,本人认为可以采取这样的对策,即①丰富合作的形式,除了同桌、小小组合作之外,还可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电脑合作等,只要双方能形成互动就是有意义的合作;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③要把独立思考与合作有机结合起来,要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可单独运用或结合起来运用,以求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教学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一种有效
5、的教学手段,现代媒体在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现代媒体只是一种媒体,它的运用与否与教学效果是不成正比的。眼下一种吋髦的观点认为,用传统媒体教学的课就不是一节新课标下的好课;而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课就一定是一节好课。这种观点片面地夸人了现代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利于教学的。用多媒体替代黑板、投影仪等现代媒体滥用的现象,被人戏称为“知识电声化”,很值得我们反思。这里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只选对的,不用贵的”,以表本人对媒体教学的态度。知识生活化。在一次说课活动中,一教研主任曾举一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随U举了一个例子,“一根铅笔2元钱,六根铅笔多少钱?”正可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
6、活。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之一。从新教材的内容上我们也不难看出非常明显的生活化色彩。前面这位教师的例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点出入,但在当今教育实践中,我们也不容忽视,一些教师一味片面地追求生活化,而恰恰忽视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固冇的知识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应警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泛滥的“购物现象”。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材料的生活化要自然,千万不要牵强,更不应该脱离真实。这里也随笔说说教育的“机智”。以往的教育机智更多的是依靠教师本身的素质,依靠教师的瞬时智慧。苏表现形式往往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临时应变和驾驭能力的突然爆发。事实上,在落实新课改
7、的工作中,应该同样重视教师的教育机智,只不过我们砬该赋予它新的内涵。如今,在新课改中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做好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的教育机智更多地强调教师在备课环节时应多下苦功,见仁见智,以备课中的多变应对教学中的一变或几变,从而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因此,从本质上看,如今的教育机智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应学生的思维。最后说说教育的意识问题。现在冇一部分教师就坚持这样一个观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