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71317
大小:6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略谈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略谈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江丙省乐平市浯口中心小学333300所谓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自主学习精祌,则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兵备这种学习精神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自觉地学习、获取知识。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教学中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变革学习方式,在各环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自主地参与认知,弄清算理与算法,灵活计算,从而利用计算
2、这一阵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的认识与做法是: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1.教师:同学们都喜欢各种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在动物园里,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看到过许许多多的动物,是吗?请大家想想,哪些动物喜欢跳着走路?(让学生举例回答。)这些动物有的跳一下能跳很远,有的则跳得不太远。我用计算机播放袋鼠和青蛙跳跃的动画片,接着出示题目:袋鼠和青蛙都喜欢跳着走路,一只袋鼠跳一下约能
3、跳4米6分米8厘米,一只青蛙跳一下约能跳1米2分米,袋鼠跳一下是青蛙跳一下的多少倍?2.要求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列出各种不同算式。3.让学生比较分析说出算式的算理。在我创设的情境下,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况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内在和外在的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原始的精祌动力。二、创造探究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1.让全体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如,我让全体学生调查一年每个月的天数,提出大月冇多少小吋,引出“31×24”的两位
4、数乘法算式。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奋机会参与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课标》提侣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精神。1.让学生全过程参与自主学>J如教学《十几减7》(以12—7为例)吋,借助小棒让学生操作、思考:“如何从12根(1捆零2根)小棒中去掉7根?还剩几根?可让学生在做中亲自参与算法的探索,实现算法多样化:(1)将一捆拆开,与两根合并后,一根一根地减;(2)先从一捆中去掉7根,再与2根合并,即10-7=3,3+2=5;(3)先去掉两个单根,再从一捆中去掉5根,即12-2=
5、10,10-5=5;(4)7根加5根得12根,所以12-7=5。通过让学生“做”,全面参与了算法探索的全过程,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2.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自主学例如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的例题之后,我这样组织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出示观察材料:(37+25)+18=37+(25+18)(321+159)+27=321+(159+27)(12+13)+14=12+(13+14)(1)活动参与:让学生观察上述材料。①每组有几个算式?②每个算式有几个加数组成?③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④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6、(2)合作参与: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3)思考参与:①每组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从上面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口述参与:让学生口述自己发现的规律。(2)阅读参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奋关内容,加深理解加法结合律。三、体验探究成功,保持自主学习的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素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
7、在自主学A)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因为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促使学生一次又一次探寻新天地,成为学生自主学的动力源泉。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吋,出示这样一组题:1.5×、4.2×、3.3×。其解法多数学生得出可以化小数为分数相乘,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相乘,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又继续启发学生探究:你能找到别的解法吗?此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自主探究情绪十分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在小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中,有些学生认为还可把小数和分数的分子相
8、乘作分子,分母不变。此时,教者循循善诱,使学生明确了当小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是整数吋,用这个方法比较简便。接着出示一组练〉J:0.5×、×0.6、×1.25。这样不失时机地将练>』题进行变化引新,既使提出此解法的学生深受鼓舞,又能启发班上其他同学,激发了学生的求异心理,发展了创新思维。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