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4885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写作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写作教学 摘要:写作在中学生看来一向是件难事。由于他们少有创作热情,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不是无病呻吟、矫情做作;就是言不由衷、假话连篇,个性没有得到发展,写作水平就很难提高。为此,不少教师都对作文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关键词:语文;写作教学;观察;创新;思维培养 1.要让学生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
2、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4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要远“观”近
3、“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2.要创新作文课堂,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写作空间 创新作文课堂,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前教师受“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的影响.过多注重了自己的“传”、“授”、“解”,以教师的主动行为取代了学生的自主行为,作为主体的学生被当作客体设计着、改造着,被耳提面命地告诫。作文教学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南京师范学校的刘连涛先生赴澳听课,目睹了维多利亚州的课堂,不是“灌输式”、“填鸭式”,而是“开放式”、“启发式”的“放羊课”。这种课学生同“玩游戏”一样。没有压力没有烦恼,一直处于积极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情绪一直高涨。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妨也借鉴这种“
4、放羊课”,通过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等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个性与才能的机会。 3.要让学生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这些总结,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3.1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4就能出
5、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3.2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3.3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
6、,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3.4要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4 在构思之初要让学生用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做出最佳选择。围绕作文题目,作思维辐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跳出事物点、线、面的限制,既要使其注意从上下左右、四通八方的横向联系中考察事物,从而使主体思路更加灵活。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细小事情中,发现作文题目
7、蕴含的巨大社会意义,从小事中开掘深刻的主题,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指导写作时,经常要求学生在平常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发现事物产生联想,运用发散思维,抓住“小”来反映“大”。同时要想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在平时要扩大阅读面,扩大见闻,沉淀文化底蕴,为作文的发散思维打下基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只有丰富地体味人生、观察生活,只有投身时代的洪流,体察时代、了解时代、把握时代,才能保持对外界事物发展变化的敏锐感受,才能在发散思维的世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