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87220
大小:5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甘肃省镇原县太平初级中学744505摘要:教师作为服务学生的特殊行业,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木文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应对症施策,让教师享受工作,赢得尊敬,用责任的纤绳拉起教育这艘航船前行。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对策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教师,作为服务学牛.的特殊行业,如果出现职业倦怠,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工作热情降低,冷漠、自卑,甚至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在财富向知识致敬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更加
2、凸显,所以,教师的职业倦怠应引起高度的关注。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社会地位落差大。社会把教师职业祌圣化,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现实社会间存在的较大反差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2.学生难管理。现在的学生大多娇惯任性,纪律性差,看问题绝对化、不思后果,不服管教,有的在课堂故意捣蛋,甚至有的还有明显的攻击他人或教师的行为,受不起批评,经不住挫折,容易出现“蛋壳效应”,难管理,管理难。特别在“安全大于质量”的今天,学校实行24小时无缝管理,教师需
3、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加强管理,但收效甚微。加之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不可避免地渗入校园,腐蚀着教师辛苦建立起来的教育大厦的根基。教师缺少成就感、满足感,很容易产生职业厌倦感。3.工作负担较重。日益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值,使当前的教师承受着比以往更重的压力。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管学生的学4,又要管学生的吃喝拉撒睡,使教师的工作一直处于360度的“临战状态”,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倦怠。同时,上级频繁的各种检查,学校内部名目繁多的各种计划、总结、教研活动、公开课等考核评比,让教师应接不暇。这样使教师身心交瘁,容
4、易产生倦怠感。1.教师工作的重复性。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基本上是重复劳动,tl复一日,年复一年。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同一种劳动,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或思想松懈。教师每天面对同样的面孔、同样的教材,有限的缺少刺激的情境,很容易磨蚀教师的激情。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教书成了维持生计的唯一动机,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2.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唯分数论成败,以升学率定优劣的教育政绩观,是当前社会考核评价学校和老师的主要方式。成绩好,升学率高,社会就认为学校办得好,教师教得好。评价“指挥棒”的偏差,导致办学方向的
5、错位。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在管理中如法炮制,按绩取酬。以提高学生成绩为0标的急功近利的教育,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精力投入、情感投入、人格培养等是无法量化考核的,导致教师失去对教育过程情感投入的快乐体验,也是引发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1.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教师应该坚定正确的教育理想信念,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观,以良好的职业心态,静心教书,潜心育人。2.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这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完善考核体制,纠正社会舆论,消减错误观念,建立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机制。只有抓住考核评价这一“牛鼻子”,当成绩
6、、升学率这些功利性的关键词慢慢淡出之日,也就是教师感受到职业尊严之吋。3.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作为教师,应认识到教育是自己从事一辈子的事业,自己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不能一味强调职业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0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火。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要过高,若要求过高而学生达不到便会有失落感。其实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冇优点冇缺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有助于师生的心理健康。1.优化育人环境。学校要尽力完善教学和文化生活设施,美化校园,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7、如果学校设施短缺,生活不方便,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互相攻击,都将促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会使教师产生一种自豪感,奋助于激发工作热情,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2.实现人文关怀。学校不仅要关心教师的工作,更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关心教师的生活家庭状况,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闲难,做到思想上理解,生活上关心,发展上帮助,使他们感到“家”的温暖,教师才能爱校如家,努力工作。参考文献[1】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52-155。[2】(英)冯塔纳著王新超译教师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8、2004。[3】郑淑杰孙静王丽著教师心理健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