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101702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即时的评价 精彩的生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即时的评价精彩的生成“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引发了学生一个又一个的回答,教师对学生作答后的及时处理,这样的评价我们称之为理答行为。”这种理答行为也被通俗地称之为课堂即时评价。在课堂上,它往往是一闪而过,似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光彩夺目,叫人无法不去注意它,关注它。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当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师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优劣,对于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课堂即时评价的价值精髓。 1即时评价的意义
2、及现状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些良好的行为出现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课堂即时评价的起点低、目标小、评价频繁、反馈及时的形式,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即时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智慧与能力的一种表现。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有了机会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难,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教师对于课堂数学学习活动的预设性大大减
3、弱,从而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另一方面由于即时评价集收集信息、做出判断、反馈三个环节于瞬间,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语言艺术提出了挑战,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仍然看见大量简单无效的即时评价行为: (1)评价的刻板化(2)评价的模糊化(3)评价的形式化 (4)评价的随意化(5)评价的权威化 2对课堂即时评价的行动策略 有效的课堂即时评价,能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这样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发展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
4、课堂,教师要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实施“有意”、“有效”的即时评价,调动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自主意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对话”的天地呢? 2.1营造氛围,有利评价.。和谐、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实施即时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的效率也最高,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氛围也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令学生的学习如沐春风。而基于这种氛围的即时评价
5、才能真正有效力、有份量,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多元感悟,全面评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只不过,每个孩子出色的方面不同而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潜能。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多元主体有效互动,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施多元评价,更能激发信息技术课堂的生命活力! 2.2.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标准多维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是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形象概括。即学校里
6、没有所谓的“差生”的存在,只是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而已。遵循这一理论,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2.2.2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都不同。因此,课堂即时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承认客观差异,促进每个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评价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师除了用口头语言评价外,其实评价的形式可以灵活些、多些。包括口头评语、非语言信号评语、利用
7、各种媒体传递的间接评语、物质奖励等。 2.2.3注重学生的潜能挖掘,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新课程评价还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化为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 2.2.4重视学生和谐发展,评价内容应多元化。数学课堂即时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即时评价学生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对错、方法的获得、操作技巧等,而且还需关注学生情商等方面的发掘,可以针对学生发言的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态度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素
8、养。帮助学生丰富评价内容,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接纳和认同正确的评价,促进其不断改进及和谐的发展。 总之,不论何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及时评价方式,都应多一份关怀,多一份激励。“秉持发展性评价,以‘人的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注意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