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治验录》温证论治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

《吴门治验录》温证论治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

ID:23814871

大小:5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吴门治验录》温证论治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_第1页
《吴门治验录》温证论治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_第2页
《吴门治验录》温证论治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_第3页
《吴门治验录》温证论治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_第4页
《吴门治验录》温证论治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吴门治验录》温证论治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吴门治验录》温证论治: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马云翔(1911-2007)江苏省吴江县人,主任军医,中共党员,江苏省第一批名老中医。早年就读于北平国医学院,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同年回吴江同里镇开业行医。解放后应邀筹建江苏省中医院,1956年调南京军事学院卫生处任职。历任苏州地区中医协作组组长、《江苏中医》编委、《江苏医学》副总编辑等职。著有《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编》等。对急性热病的临床辨治,目前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三套分型方法。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医对付热病具有丰富的诊治手段,但

2、对初学的同志,可能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困难。我觉得伤寒与温病,虽然在传变上各家有各种说法,但主要只是初起表证表现的不同。表证重的,从病因主要属外寒的推断中定名为伤寒;表证轻而有热象的,从病因主要属伏气来认识。据我个人的认识,结合过去在临床中的体会,当病势发认识,结合过去在临床中的体会,当病势发展以后,伤寒与温病的界线并不太容易分清。因为伤寒讲外感,温病也讲外感,所以王孟英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陈平伯外感热病篇》等的论述。温病讲伏气,伤寒也讲伏气,如仲景有“伏气之病,以意候之”等。王孟英并把《伤寒论》中阳明、

3、少阴篇内许多章节,甚至连太阳篇中的风温、中喝等,也都划入他订的“仲景伏气温病篇”与“仲景伏气热病篇”之中,同时也认为没有很大必要去分清它们的归属。理由是它对临宋指导的影响并不太大,病在表的时候,可以根据风寒、风热的不同,用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的方法去分别处理。入里以后,也不必拘于分经或分卫气营血的标准去辨治,可以根据临床表现特点,认证定法立方施药。因为分六经,或分卫气营血,或分三焦的辨治方法都是人为的,都是为指导临床服务的。正由于这个原因,我认为以后还可通过临床实际,在某些方面不妨摆脱前人的束缚,创立一些分型

4、论治的补充方法,以弥补其不足,甚至另起炉灶,也无不可。现把我对温热病入里以后的一些治疗分型方法和心得体会,提出来供同道们参考。一、表证渐罢即主用大黄荡涤肠胃患者得汗以后,恶寒、体痛、头痛等表证有所改善,或已解除,但发热仍不解或不清。这里“得汗后”与“热不退”是两个主要指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明它不是一般感冒,而且可以预计到病势很可能还要向前发展。这时就应该仿照凉隔散方,一面清解其肌表无形之热邪,一面清导其胃肠有形积滞,免得邪入于里,胶结不化,酿成难解难分的后患。如能及时清理其腑,即使外邪感受较重,其势亦必

5、孤矣。我在临证中,往往不问伤寒、温病,都掌握这一标准处理。除一起病就伴有大便水泄症状者外,都用凉膈散方或小承气汤加减(大黄必用)进行治疗。若遇便下色深而臭味重的,即使大便不实,也技热结旁流法处理,继续应用大黄,效果都可,而且常连续通下1-2天才停止使用。对现代传染病学中的伤寒,不但这一原则照样适用,而且通导的天数还要多些(一般须连续3天)。如第一天通便后,体温不但不见下降,且反上升一些,这说明肠中积粪较多,且已被分解吸收。此时不必疑虑动摇,更应继续通导,一般3天后发热即可下降。服药5~7天后晨起检温,便可降

6、到正常。大黄要生用,煎时要后下,剂量一般6~10克,同时根据表证的程度,还可酌加藿香、佩兰、青蒿、黄岑、银花、连翘、防风之属。有人认为现代传染病学中的伤寒,病灶主要在小肠。病发以后,小肠内往往会产生多个小溃疡面,因而最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症。若用通便药物去刺激它,不是会欲益反损吗?我的看法是,清导积滯就是清洁肠道,就是防止出现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的一项积极措施。这和外科医生为了促使伤口早日愈合,必先清洁创面的道理一样。何况根据近人研究,大黄对肠蠕动的影响,主要在结肠,而不在空肠、回肠。因此,没有顾虑的必要

7、。不过,若遇病程长而发热已持续半个月以上者,用此法时也要适当注意,不能过于孟浪。二、里热已盛即主用生石膏泄热救阴表证已罢,里热炽甚有汗不解,烦躁渴饮,脉洪大,舌苔俱干,这时就应用大剂白虎汤清其气分。大便不通或不甚通畅的,再酌与承气汤同用。否则就单用本方,因本方服后也有一些缓泻作用。一般说,病人出现以上症状,应用本方后疗效较好。它的用量及配伍是:生石膏30〜90克,知母10〜12克,生甘草3~10克,生山药12克,再根据具体情况,酌加黄岑、连翘、山梔等味。如因汗多引起卫阳不足而兼见恶寒的,加桂枝3克左右;舌干

8、绛有较明显伤津现象的,加麦冬、生地;见咳的,则生地改沙参。在这一证候群中,以发热有汗不解,同时又烦躁渴饮、脉洪大者,为主要临床表现,应用生石膏时只要掌握这一特点即可。三、湿重于热即主用附子扶阳逐湿表证解后,病情往往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化热化火,或热胜于湿,发展成为前条白虎汤证;一是湿重于热,向着发热缠绵、昏沉困倦、口不渴或渴不多饮、四肢烦疼的湿温症方向发展。它的临床特点:除上述症象以外,在体检时客观上的体温虽较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