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

试析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

ID:23032085

大小:6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3

试析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_第1页
试析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_第2页
试析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_第3页
试析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_第4页
试析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析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和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儒家、道家和佛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虽然其哲学思想各自不同,但他们均从各自的哲学主旨出发,对和谐德育思想进行了探索。“和谐”思想同样也是西方哲学家们深入深思的理由之一,他们主要从关系和谐、本质和谐、结构和谐、宇宙和谐与社会和谐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深思。东西方哲学家们对和谐思想的哲学深思,成为我们今天深入深思和研究和谐德育思想的重要材料。  

2、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德育;哲学基础  :A:1002-0845(2010)08-0107-03    和谐不仅是自古以来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同时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道德理想。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发展的结果。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

3、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德育有其深刻的哲学渊源。本文拟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思想中探寻和谐德育的哲学渊源,以期为当前和谐德育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谐德育思想    1 “和谐”思想的原点探寻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的思想的萌芽在中国的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其基本含义是“调”。甲骨文中对“和”与

4、“谐”二字的写法分别为“龢”。《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是“相应也”,对“谐”的解释是“配合得当”。由此来看,“和谐”的原初作用是“相应且配合得当”。《周易》中提出了“太和”的概念:“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意思是说,根据天道的变化,人获得了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国家的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的变化之道的。西周末幽王的史官史伯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和同论”。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5、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段话辩证地说明了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为“和”赋予了“以他平他”的深刻内涵。《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说:“五味调和日和,以水济水日同。”意指只有酸甜苦辣咸多种味道合乎比例地调和在一起才能烹制出一盘美味的佳肴来,而往一锅水里再加水则永远只能煮出淡而无味的热水。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和”是和谐德育思想的哲学寻源由.zbjy.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互补,而不是单调性的同一和反复……同样,我国古代的“五行说”和“阴阳说”等也都是对“和谐”思想的具体运用。可见“和谐”一直是中国哲

6、学的重要范畴,并被认为是事物的根本法则。  “和谐”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学说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面,笔者拟从儒家、道家和佛家等三家的角度分别来阐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谐德育的思想。    2 儒家哲学中的和谐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和谐德育思想的奠基人。他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原则,因而提出了他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意指礼制的最为可贵的作用是可以营造出和谐有序的秩序。同时他还提出了他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意指“同”并非“和”的先决条件,能在“不同”

7、中求“和”才是高境界。孔子追求的和谐人格是“仁”与“礼”。可以说,“仁”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终极关怀,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制度保证,“仁”与“礼”的有机结合所达致的“中和”境界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与本质。《中庸》上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谓焉,万物育焉。”  心性和谐是孟子和谐德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在这里,“性”指的是人们的天赋道德,是本然的善性。“尽心”指的是把仁、义、礼、智等人的本性发挥出来,通过人

8、的道德品质去“知天”,从而达到天道与人道的和谐发展。《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是成就大事的根本。  荀子也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他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文,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指出,要想达到“人和”的境界,只有通过“礼仪之分”,使社会上不同的人群各守其分位,各尽其职能,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