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

ID:34731736

大小:67.1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0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_第1页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_第2页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_第3页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_第4页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赵馥洁和谐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和弘扬这种和谐精神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所谓“和”,就是事物各种不同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平衡,从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状态。在中国哲学中“和”与“同”、“和”与“争”是相反的概念,而“和”与“中”是相通的概念。(1)“和”是多样性的协调,而“同”是单一性的重复。(2)“和”是多因素的协调,而“争”是多因素矛盾冲突的无序状态。所以儒家崇和非争。(3)“中”是实现“和”的条件,“和”是各因素处于“中”的结果。所以儒家主张“致中

2、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中国哲学和谐思想的形成中国哲学和谐思想的形成于春秋时期。1.公元前六世纪的西周末年,曾经有两次关于“和”与“同”的讨论。一次是周太史史伯对郑桓公的谈话,一次是齐国大夫晏婴与齐侯的对话。据《国语.郑语》载史伯对郑桓公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讨论)。王(指周幽王)将弃是类(指“和”)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

3、无蔽,得乎?”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与晏子的“和同之辨”。齐侯问“和与同异乎?”晏子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i.醋)醢(hai.肉醤)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6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而同)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此!”这两次“和”“同”之辨,都深刻地阐发了“和”“同”的不同含义,明确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哲学观点,确立了“取和去同”的价值主张

4、,并运用这一哲学思想论证了“尚和”的治世原则。2.孔夫子明确论述了和的重大意义,提出来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二.中国哲学和谐思想的内涵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一团和气、一片生机。其中和谐观念是核心。包括:(一)宇宙和谐观。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至高无上的大和谐。《周易彖辞》:“乾道变化,名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庄子.天运》:“太和万物。”张载:《正蒙.太和篇》:“太和所谓道”,指宇宙本体的和谐状态。王夫之在《张子正

5、蒙注》中说:“太和,和之至池。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后,其和不失。是谓太和。”(二)自然和谐观。中国哲学认为自然万物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和状态之中,和谐是自然生存发展的根本法则。《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天论》:“6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义以成。”《吕氏春秋.贵公》:“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三)天人和谐观。中国哲学认为

6、人与自然关系也是和谐关系,所谓“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哲学家的观点。《易传》云:“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矣。知其性则知天矣。”张载云:“天人合一存乎诚。”程颢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四)人际和谐观。孔子说:“和为贵”,“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7、》)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群居和一。”(五)社会和谐观。社会和谐观包括理想的社会模式和和谐的具体内容两个层次。理想的社会模式有:(1)儒家提出的德化社会和大同理想。孔子的理想是建立在“仁”、“礼”基础上的社会,其政治特点是“为政以德”,其社会特点是“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8、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这样一种理想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和谐理想。(2).墨家提出的爱利乐园、尚同社会。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刑政治,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