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的和谐辩证法思想在中学哲学教育中的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的和谐辩证法思想在中学哲学教育中的价值中国哲学的和谐辩证法思想在中学哲学教育中的价值一、中国哲学的和谐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以和这个范畴,表达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状态,被称之为和谐辩证法。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之谓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今乃弃矣。意思是在对立和差异中寻求统一,才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则;没有差别和斗争的同一,则不能使事物正常发展。结合许多不同的东西在一起而使他们达到统一,就叫和,所以能使事物成长起来、丰盛起来,而产生出新的东西。假如一定要使相同的事物组合堆砌起来,就是同,事物的正常发展就不
2、存在了。 二、和的特征 (一)和首先标志着事物之间的区别和差异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人与人之间要保持正常的关系(君子关系),就是意见看法有所区别,互相指出对方的缺点,才有利于共同进步和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在什么事情上意见都完全一致,那就是臭味相投或者谄媚取悦,这种关系就是不正常的了。和的前提就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差异,没有区别和差异,就没有相互作用的动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就失去了正常的状态,事物本身就不存在了。 (二)和反映了事物发展由对立到统一的过程 以他平他之谓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和是事物正常发展的整体过程。这
3、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是不同事物、事物内部不同因素相互连接而变化出新的事物;同时,作为不同事物和事物的不同因素,能够在一起而发生变化,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对立和斗争是在一个双方都接受的前提下展开的。 (三)和的价值取向是和谐一致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和所表达的事物发展的过程,最终的取向是和谐一致,而不是区别、差异。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是说五味调和是为了产生可口的食物,锻炼刚健的四肢是为了造成身体的健康,不同音律的协调是为了形成悦耳的乐曲。和表达的事物发展过程,并不突出对立斗争,其落脚点在于追求一种和谐美满的结果;不仅
4、仅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更是被赋予了人类追求和谐一致(而非斗争冲突)的价值学意义。 三、和谐辩证法思想在中学哲学教育中的价值 和谐辩证法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差异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和所代表的价值观,对于中学哲学教育的改革,对于学生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化解、中正和谐的人生品性培养等,都有重要价值。 (一)与中学哲学教材中的矛盾辩证法互为补充 中学哲学教材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用矛盾范畴,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动力、过程和源泉。但是矛盾很容易被仅仅看作对立、差异、斗争的代名词,而忽视了矛盾关系中的统一、和谐、一致
5、,造成价值观上的误导。学生受此思维模式影响,容易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地看成对立和斗争的关系,忽视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还有合作、和谐与和睦。因此,这样的哲学教育在价值观上存在缺憾。 和谐辩证法所表达的辩证发展观,既包含对立、斗争、差异,又包含统一、和谐、一致,而且总的价值取向是和谐一致。这既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发展观,又体现了人类所向往的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类世界的和平安宁的价值取向。因此,把和谐辩证法引入哲学教育,是对矛盾辩证法的有益补充。 (二)为中学哲学教育融入名族化的成份 现行中学哲学教材中讲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西
6、方,它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上,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所差异,与民族文化的的血液传承有所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了一个世纪,但很难说融入了普通民众的心理。这恐怕就是学生难以从内心亲近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觉得哲学面面目可憎的原因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可以找到许多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土文化扎根的诸如和谐辩证法之类的营养基,如易变、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可以作为向中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绝好凭借。既使民族文化的瑰宝被赋予现代意义,也使中学哲学教育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增强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亲近感、认同感。 (三)化解学生
7、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 当今的中学生受西方工具主义、行为主义、操作主要鼓噪下产生的表面化生活方式的影响,缺乏一种安身立命的的平和心态。在荣誉与挫折面前容易大起大落;在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道路上,不愿做踏踏实实的奋斗;在是与非之间不能形成选择的可控心理机制。表现出来就是要么破罐破摔、要么轰轰烈烈的极端主义人生态度。和谐辩证法思想正包含着人生和谐的丰富智慧之思,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焉,极高明而道中庸等。这些智慧之辩,都沁透着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和谐主义精神,对今天的年轻人的安身立命来说,不失为一种绝佳引导。 (四
8、)培养学生中正和谐的人生品性 人生品性的的丰腴和完美,有赖于中正和谐的知识、阅历对其进行柔化。和谐辩证法所追求的和谐完美的价值取向,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