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

谈谈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

ID:23547006

大小:6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8

谈谈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_第1页
谈谈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_第2页
谈谈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_第3页
谈谈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_第4页
谈谈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谈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谈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和谐思想的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易经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古往今来不懈的追求和美好向往。在中国数千年悠久的文化传承中,和谐是其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和谐思想的文化源头和哲学基础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和谐和为贵天人合一文化源头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一个新型的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符合全国

2、各族人民共同心愿的一个宏伟构想,是数千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合和”的理念,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更是把“和为贵”作为实现其核心理念“仁”“礼”的策略论准则和标准。“和”的人文观念深深地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陶冶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从文化源头来梳理和认识和谐文化的精髓和脉络,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和谐的内涵和本质,更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一、《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大源头  《易经》作为“六经之首、大道之

3、源”,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那么,《易经》中所说的“大道”是什么呢?《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易经》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因此,阴阳就是《易经》所要阐发的大道,是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中事物的两个方面。  《易经》用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运动的规律。当阴阳平衡时,卦就吉利,反之,就不吉利;阴阳严重失和时,甚至会有凶卦发生。从阐释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看,《易经》又可分为数、理、象三部分,故又称“三易”,

4、如《比卦》为“比乐师忧”,比的意思是比附、亲和,指人与人之间、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如何比附团结、和谐相处的道理。对内如果做到亲善团结,就会吉利平安;对外若能和睦亲善,就会天下安宁。《比卦》九五曰:“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这里的“天子不合围”,指的是天子狩猎只是从三面围追禽兽,舍弃前奔的逃亡者,只捕杀迎面而来的投X者,有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之意。以此比喻九五之君的亲附光明和正大仁义之象,旨在警示君王应亲附百姓,仁爱万物。《泰卦》则直接显明地点明了阴阳平衡、和谐的重要性。其卦象上坤下乾,表面上与自然现象中的天上地

5、下相悖,实质上,卦象反映的重浊之地在上、轻清之天在下,意味着阴阳相交,天地相通,万物化生,世界和谐,自然就是吉利的。  《易传》作为对《易经》阐释的主要典籍,在解释《易经》时,是从“和”的角度进行阐释,首次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说的都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达到这种认识和境界的人,就是“知进退存之而不失其正”的“大人”“圣人”,实现了这样目标的社会就是古人眼中的“太和”社会。  《尚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史书,十分重视“德”,同时把德和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以实现上下清明的和

6、谐社会。如《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明于变时雍。”“俊德”是美德。“百姓”在春秋之前是指百官族姓。“雍”就是“和谐”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修明美德者,才能实现九族的亲睦;九族和睦了,就可以平理百官族姓,昭明礼义;百官族姓明理彰义,就会实现天下万邦的亲睦和谐。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颂帝尧“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这是“合和”一词的最早出处,而其思想在《尚书》中早已体现。《尚书·洛诰》中说,只有“公称丕显德”,“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才能“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恒”,

7、是普遍的意思。“和恒”,就是恒和,就是说万民皆处于和谐社会之中。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明德光于天地,勤政施于四海,才会呈现四方万邦之民遍享和谐的盛世景象。  《易经》提出了“保合太和”的哲学思想,《尚书》阐释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的政治理念。和谐社会的思想和哲学认知在这两部典籍中开始萌芽,并对后世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易经》和《尚书》可以看作是中国和谐思想的文化源头。  二、西周末年的“和”“同”之辩进一步发展了和谐思想  在和谐思想的发展、深化过程中,西周末年太史伯

8、阳的“和”“同”之辩起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据史书记载,西周的最后一个帝王周幽王荒淫无道,独断专行,为了博得妃子褒姒一笑,不顾大臣劝谏,竟然烽火戏诸侯,伯阳敏锐地意识到西周必定灭亡,并将理由归结为周幽王“去和而不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