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评价模式的新思考

备课评价模式的新思考

ID:22312930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备课评价模式的新思考_第1页
备课评价模式的新思考_第2页
备课评价模式的新思考_第3页
备课评价模式的新思考_第4页
备课评价模式的新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备课评价模式的新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备课评价模式的新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我对本镇三所小学的40位任课教师的备课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而且90%的教师对现有备课评价方式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我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种:一是备课管理过分地注重教案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而忽视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过程(主观因素),使得教师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书写教案上。加之教材稳定,同一教材用了几遍,教师重新撰写教案的兴趣减弱;教案汇编之类的出版物

2、越来越多,也确有一些可借鉴、可选用的;显然,这样的备课现状,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二是教师任课门类多、任务重,也限定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致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参考备课手册(教案范本)和以往教案(客观因素)上。三是教学管理上的某些规定(如要求教案格式整齐划一,要求教案内容越详越好,等等),并且与教师津贴挂钩,使得一些教师不得不用有限的备课时间来抄教案,以应付检查。上述三个因素决定了教师备课精力的“一九开”。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对现有的备课管理形

3、式进行必要的改革。目前,对教师备课的管理最常用、最基本的方式是由业务负责人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检查的形式要么是翻阅备课本,看看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足、有没有超前备课等等;要么是进行教案评比中的展览。所有这些做法都孤立地围绕备课本身,使教案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展示品,削弱了备课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众所周知,要上好课,就必须备好课。而备好课的重要标志(准确地说,最易于检查的标志),就是撰写好教学计划,其中主要是撰写好课时计划即教案。然而,笔者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备课时抄现成教案的现象相当普遍:①教案基本上

4、是独立设计的6%②教案上公开课时独立设计,平时抄现成的64%③教案有空时独立设计,没空时抄现成的21%④教案抄一部分,改一部分9%⑤上课基本依据教案10%⑥上课基本上不依据教案50%二、问题的讨论1.是设计教学方案,还是编写教学剧本?这个问题如此表述,恐怕谁都会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因为教案的本意就是教学的方案,怎么会是教学的剧本呢?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喜欢写详案的教师,把每一提问的回答,都写进了教案。发展到今天,演变成对话式的教案:师:12÷3=4表示什么?生: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这样的对话,

5、在各种教案集中,在杂志上,已经司空见惯。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教案,是教学设计呢?还是教学实录。以致一些教师还以为当今流行对话式的教案。也许,的初衷是希望夹进一些对话,使教案生动些,便于看出教学效果。并没想到会给读者带来误导,更没意识到事先设计好学生的正确回答,无形中在执教者心里确定了该问题的一个标准答案。这种答案客观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判断。上课时,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从学生口中说出标准回答为止。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一连叫起数个学生,回答同一问题,或者不厌

6、其烦地启发、暗示、再暗示,为的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那句话。我们说,备课时教师有必要充分考虑的,不是学生必须怎样回答,而是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进而设想教师应该怎样相应地给予肯定、补充、或纠正、启发。至于把这些设想写进或不写进教案,则是次要的。问题的实质在于,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教案写得再详细,也只是实际教学过程的一种设想和计划,是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和准备。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设计好师生的对话;教学不是演戏,学生不是群众演员;上课不需要背台词、配对白,完

7、成教案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课堂教学。2.是理顺教学思路,还是确定教学细节?解数学题,强调解题思路要清晰,讲究纲举目张,以解题思路调动解题技能、技巧。类似地,数学教学也必须重视教学思路。这一方面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因为教师的教学思路,对于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隐性的、影响深远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通过撰写教案,理请教学思路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说课”这种简便易行的教研方式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在几次“说课”评比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说明

8、教学过程的安排时,习惯于作具体的描述,而不习惯概括地说出每一步究竟干什么,常常给人教学思路不够清晰的感觉。由此,注意[1][2][3]下一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