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三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三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ID:22305089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三多三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_第1页
“三多三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_第2页
“三多三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_第3页
“三多三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_第4页
“三多三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多三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多三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广东新兴县新城镇中心小学(527400)叶玉霞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发展水平。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实施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把课堂重心引向学生的学,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教师只担当组织协调、适当引导、及时帮助的角色,从而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多学少教实施发展性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教

2、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教得精、教得实、教到点子上,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学。1.把时间“还”给学生传统课堂中,教与学的时间分配往往是一边倒,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努力地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中,导致学生学得被动,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想学生真正得到发展,教师就要想办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教与学的时间比例划分为1∶3,使教尽可能地少,学尽可能地多,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多学。例如,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或半径”的内容时,在学生完成“知直径、半径,求圆的周长”的课前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

3、知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直径、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话锋一转,说道:“如果知道圆的周长,你能求出它的半径或直径吗?请你们阅读课本中例题,先自行思考一下该怎样求,再尝试列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先请一位学生上台板书课题,然后到一些小组旁边观察并问“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列式的”,既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又适时给予点拨。10分钟过去了,教师停下脚步问:“有谁能到黑板写出算式,并说说你的想法?”两位勇敢的学生站了起来,在黑板上板书,做起了“小老师”,说计算思路……最后,师

4、生一起小结“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半(直)径”的方法。同时,教师让学生给自己组的表现打分:“如果满分为10分,你觉得你们组应该得多少分?”……一节课就在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评一评中过去了,而教师用了不多的时间只做了三件事,即组织、巡视和帮助。像这样的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的作用,收到了多学少教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发展。2.把内容“丢”给学生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要相信他们,把学习内容“丢”给他们,让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确立探究的内容、途径和

5、方法。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一改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课始和学生玩起“猜一猜”的游戏:“同学们,我们班有女同学18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3人,男同学有多少人?”没想到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我故作惊奇地问:“咦,你们为什么算得那么快?谁是多数,谁是少数?用什么方法算?你能和同桌说说吗?”学生小组交流后,我请班中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他竟然也能对答如流。于是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互相出题竞猜,看谁猜得对、猜得多。经过这一环节后,我才引导学生回到例题主题图的问题上,并请学生板演,最后让学生

6、自己总结“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时要注意些什么”。整节课都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与同学交流,我只给予适时的引导、点拨和帮助,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学自己想要学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教是为了不教。”多学少教最终是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能”境界。二、多说少讲“多说”是指让学生多说,学生能自己表达的就让学生说。具体到课堂上是让学生自己读题、分析题意、说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交换意见、交流想法并尝试归纳,甚至是让学生“教”学生。“少讲”就是教师尽量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要讲,即使要讲也要讲在重点上、讲在知识归纳时、讲在学

7、生困惑时。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设计让学生“说”的四个环节:(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图意:这是一幅什么活动的情景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2)让学生说方案:如果每辆车限载70人,可以怎样安排车辆?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方案时热情高涨,很快得出不同的方案:①1班和4班同乘一辆车,2班和3班同乘一辆车;②1班和2班同乘一辆车,3班和4班同乘一辆车;③1班和3班同乘一辆车,2班和4班同乘一辆车……(3)学生汇报方案后,我故意问他们:“这几个方案行吗?谁会验证?”随即请学生上台边说边板演,很快方案①通过了,但方案②和方案

8、③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我及时抓住时机,请一个说“不行”的学生说明理由。“老师,因为每辆车限载70人,而37+34=71(人)、35+37=72(人),所以这两辆车超载了!”我及时进行补充:“对。平时我们乘车确实有超载现象,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超过车的承受力很容易翻车出事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