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379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三少三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三少三多 【摘要】“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朗读指导中,教师应落实朗读要求,灵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味,从而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的朗读指导才更有效。 【关键词】朗读指导过场单一机械落实灵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7-01 众所周知,一堂好课,除了看老师匠心独运、恰如其分地解读文本、预设、导学、生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习的效果。而学生的学习中,那准确、富于真情实感的朗读,往往会引起大家的
2、共鸣,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现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之时,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那么,指导学生的朗读怎样才更有效呢? 一、少过场多落实 翻开教学用书,不难发现,几乎每篇文章的教学目标都明确标明朗读指导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语文课上,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可仔细一推敲,“书声朗朗”4的背后,好多竟是无根的树,虚幻的影,那就是学生的朗读存在不少的问题:1.字音不准;2.丢字、添字;3.停顿不当:唱读、读破句、忽略句与句、段与段的停顿;4.朗读或平淡无奇或装腔作势,没有真情实感……
3、有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置若罔闻,或蜻蜓点水,匆匆掠过,直扑阅读感悟。试问:文章读不准、不通畅、不熟练,何来有感而发?何来有感情地朗读?何来语感?于永正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发现学生读文没有注意段落的停顿时,当场范读课文,让学生听听他朗读课文时的特点,学生们从字音、语调、感情、表情等方面进行评价,却没有发现于老师注意了段与段的停顿。于老师让学生再听一遍,聪明的学生终于领悟了。表面看起来,于老师范读课文两遍,花费不少宝贵的课堂时间,但于老师的朗读指导却让五十多名学生学会了朗读中的停顿,范读不失为指导学生朗读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阅读教
4、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朗读的要求,注意倾听,当学生出现朗读错误时,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评价、指导,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 二、少单一多灵活 许多教师都认识到“读”4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不少,朗读的数量足,但形式仍显得单一,学生索然无味,朗读质量大打折扣。其实,朗读指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创设情境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反复读、范读、赛读等,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需要,灵活选择指导朗读的方法,甚至可以几种方法多管齐下。这样一来,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比如:教师指导苏教版二年级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朗读时,创设了炎
5、热的夏天情境,让孩子们边配上动作边读,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孩子们成了水滴、蜻蜓、月亮、荷叶等,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同时也也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无私奉献的快乐,熟读成诵。又如:当需要层层深入理解、感悟时,可采用反复引读的朗读方式。苏教版六年级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教师抓住重点段落:“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围绕“神奇”,一读神奇的外形;二读生长的顽强;三读赞美精神。学生在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反复读之后,这棵柳树顽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扎根在学生们的心中。再如:教师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的《黄河的主人》时,考虑到山区
6、的孩子很少见过大河大浪,很难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和凶险,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黄河的主人――艄公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黄河的语句时,借助黄河的资料及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教师发现孩子们的朗读还放不开手脚,波澜不惊时,就巧妙地用评价语言进行引导:“这波浪快漫过河滩了!”“谁能将波浪漫过屋顶?”“哇,海浪都冲上半空了!”“这真是惊涛骇浪啊!”……在教师的音像视频和评价引导之下,波浪壮阔的黄河仿佛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气势。 三、少机械多感悟 一堂课上,像“谁来读一读?”“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谁能带着喜爱的感情读一读?”“我们一起读。”等这样的朗读指
7、导,比较空泛,模式化,学生读得茫然、无味、无趣。有的老师甚至以为朗读的次数多,整齐、响亮,朗读的效果就好,就特别喜欢齐读。殊不知,孩子的阅读感悟是独特的,个性化的,这样的朗读指导只会让学生变得机械、千人一面。4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静思默想,品味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生与生的交流,进而更深地触摸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心灵的碰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