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30322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0
《“提升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计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提升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或困惑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在课堂中,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师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
2、、资料,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升华。二、课题的提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
3、的变革,教育评价的变革和新型教育机制下师生关系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面对这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
4、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这无疑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我对“提升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课题进行研究。(一)好问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起时时都在探索着五彩缤纷的世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孩子就会提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因此我们总能听到孩子问这个是为什么,问那个又是为什么。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可贵的求知欲的萌芽,思维
5、火花的迸发。而我们的教育不是给孩子所有他们要学的东西,而是唤醒孩子沉睡中的潜能。孩子的天性是需要导引的,教育孩子就像培育草木,只需给予各种支持,让草木茁壮成长,而孩子的天性就是那草木的种子。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如同一台大的机器,成人把有个性、活力的孩子放进这个培养机,出来的是一个符合父母理想和社会愿望的标准的产品。这无疑是一种遗憾!(二)学贵多疑。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长进了学问。牛顿也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
6、发现”。而由我国一些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初中生占%,高中生占%。因此,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三、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研究能够让孩子经历想问——敢问——会问——善问(指的是能提出一些
7、质量高、有价值的问题)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具体目标如下:(1)通过研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2)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善疑、解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质疑水平;(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设计行之有效
8、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造条件;努力张扬学生的好问天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四、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提升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我们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内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学生活动:提出问题—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