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

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

ID:20673548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4

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_第1页
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_第2页
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_第3页
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_第4页
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陶渊明生逢乱世,目睹了种种人生的艰辛与生命的脆弱,因此,其诗歌对生命这样一个人类无法抗拒的宿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表现出生命之叹、生命之憾、生命之乐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而生命之乐则是陶渊明生命意识的最高准则。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意识    陶渊明生活于晋宋易代之际,这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乱的时期之一,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士人的心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现实使人深刻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易逝,对生命的高度关注和思索成为一种社会思潮。遍览渊明诗集,遍览陶集,我们

2、能充分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生叹息与困惑,对生命乐趣的无限追求,对生命的那份圆融与淡定,而这对我们深入理解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和诗歌内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命之憾    自将近而立之年起任江州祭酒至不惑之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去彭泽令,十多年间时宦时隐的生活既是渊明为政治理想在困境中苦苦求索,也是一生中灵魂深处最矛盾最痛苦的一个时期。这期问的诗作时常流露出时光飞逝、壮志未酬的伤感。作为一个有着极强忧患意识的文人,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始终在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屡称“少年罕人事,游戏在六经。行行向

3、不惑,淹留遂无成”(《饮酒二十首》),时光的流逝已使人感伤不已,更何况自己一事无成,于是就更加悲伤哀痛。在写给从弟敬远的诗中说道:“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作与从弟敬远》),借读千载书,学习古高人,“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对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诗人为“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而不安,虽然闲居田园他并未忘却自己年轻时的志向,正如诗中所写“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邀,孰不敢至!”(《荣木》),所以他苦苦的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的意

4、义,企图通过建功立业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在这种“密X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黑暗社会中,人的生命都难以保全,人的理想和价值又如何能实现呢?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让渊明彻底丧失了信心,带着误落尘X三十年的一身疲惫,和内心深处对仕宦的无比失望,在先后五次出仕后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自免去职”,归隐田园了。然而他天生就不是超然世外的隐士,在归隐田园后他并未完全忘怀世事,时常感叹丈夫四海之志,难以伸展,“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时光荏苒,生命垂老,有志不获聘之悲慨,愈加

5、沉痛迫切,生命之价值不能实现,“检素不获展”。  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这种思绪在渊明归隐八年后的一组杂诗中(其五)对形体生命的逐渐衰老、功业未建、失去光阴之警惧的忧患意识表现更加明显和迫切,足见犹思奋发有为。这种壮志不中的悲慨在(《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诗中精卫、刑天生前无所畏惧,死后无所悔的精神被高扬实乃渊明“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然而猛志不展,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借,悲尤且壮,”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才伟大。”东晋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近之心

6、。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与当年;洁己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感士不遇赋》)。作为一个有着济世之志的诗人,要想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何等的困难,所以,陶诗中总会流淌着一种遗憾,在平和冲淡下隐藏着人生的素愿未展。    二、生命之忧    花谢了可以再开,春去秋又来、年复一年,山川河流可以不废万古,为什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且那么短暂,陶渊明再诗中对死亡这样一个人类无法抗拒的宿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形影神》中写道: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识见在其中,奄去靡归期。  在他

7、看来,人的生命甚至连山川草木也不如,一去无归。在诗人看到“采采荣木,结根于滋,晨耀其华,夕已丧之”(《荣木》),由物及人,盛开的花儿早上灿烂无比,晚上却花叶凋零,而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可以超脱功名,超脱贫贱,但他却不能超脱生死,死亡给陶渊明的是强烈的预期性的焦虑和不安,在他的诗歌中这种情绪被反复的表达,“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挽歌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人死不能复生,即使是大圣大贤也难以逃脱这一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形影神》),在诗人归隐的晚

8、年,这种生命追问愈是强烈。在《悲从弟仲德》《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几篇文字,都弥漫着死的悲伤,“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死亡本身并不可怕,但他意味着人的一切感觉都湮灭了,死亡的虚无让渊明产生了某种莫名的惆怅和忧虑。在《自祭文》中,“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就是诗人发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