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83810
大小:2.65 MB
页数:57页
时间:2018-10-11
《中医课件阴阳应象大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案例]武胜门外夏姓,因街市流行霍乱,夫妇均受传染,同日病发,均大吐大泻大汗出,肢厥脉厥,腹痛筋转,目陷皮癟,证象颇同。同居一室,同一样生活,又同日发病。但男则舌苔白,津满,渴不欲饮,喜热,吐泻清冷,不大臭,其筋转强直拘挛;女则舌苔黄,中心灰黑,津少,口大渴,饮冷不休,吐泻甚臭,其筋转抽掣急剧。一用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加萸肉、木瓜一用甘露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条桂、滑石、石膏、寒水石,加蚕砂、省头草均续续频进一剂分二服,半日一夜,令六次服尽三剂后,夫妇均吐泻止,厥回脉出而愈。(《冉雪峰医案·霍乱四》)阴阳应象大论-----
2、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奠基之作【题解】应,应验;象,形象,现象。阴阳应象,言阴阳理论可以应验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之中。主要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2、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包括生理、病理、辨证、药性分析、诊法、针刺、养生、治则等等。一.阴阳的总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万物之纲纪阴阳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总规律。神:阴阳不测谓之神明:使物昭昭谓之明神明: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府:处所阴阳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之
3、处。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指?万物之纲纪本:阴阳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根源在阴阳变化生理:阴阳之气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区分阴阳脏腑、脏腑功能、气血、精气病理:阴阳失调;阴阳相错;阴阳盛衰;亡阴亡阳诊法:别阴阳脉象、五色、体质、病症治疗: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药物有阴阳之分。阴阳的基本概念(1)哲学概念阴阳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2)具体事物的相对的两个方面天地寒热动静化气成形升降(3)医学概念寒热清浊阴精阳气、营卫、脏腑、气血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主静、主降、阴成形积阴为地
4、1、阴阳的相对性特点阳主动、主升、阳化气积阳为天互根互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相反相成——阳化气阴成形阴静阳躁清浊升降——寒气生浊,热气升清清气在下,浊气在上(病理)后文有补充2、阴阳的关系3、阴阳清浊升降的病理及临床意义飧泄脾虚清气不升水谷直趋魄门完谷不化泄泻月真胀水谷糟粕不降浊气滞上胸腹胀满阴阳升降失常健脾升清肠胃积滞攻下法水肿利水/逐水雨出地气地上水汽上升蒸发天气雨云云出天气4、以阴阳清浊升降理论解释自然凝聚下降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用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生理用阴阳理论解释食物生化过程及药性用阴阳理
5、论解释人体病理把阴阳与五行相结合用阴阳理论指导辨证用阴阳理论指导养生用阴阳理论指导针刺用阴阳理论指导诊断用阴阳理论指导治则治法生理: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三对清阳、浊阴含义不同*****(一)用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指清轻上升的精气营养颜面七窍,大小便等浊阴从二阴下窍排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指卫阳之气宣发温养腠理,精血津液等滋养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水谷及其变化而成的糟粕经六腑传化。临床指导意义:清阳出上窍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案例]王某,男,62岁。199
6、2年12月18日初诊。房颤20年。今年4月开始,陡然两耳齐鸣,声如飞机徘徊,音量大而音调亦高,听力下降。耳有堵塞及胀感。拒纳外来噪音,一贯血压偏低。检查:两鼓膜标志欠清,有下陷感。舌薄苔,有裂纹(对酸、咸无刺激感),脉平。尚无衰羸迹象。其鸣之来,未必言虚,良以清阳不举,痰浊为祟耳。取升清化浊手法。升麻3克葛根6克白术6克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青皮6克半夏6克天竺黄6克菖蒲3克甘草3克七剂煎服二诊,1993年7月13日诊。14剂药,耳鸣减轻而舒服。未复诊。现在耳鸣仍有,近有加重现象,但比初诊之前小而低了许多,堵塞感还有。检查:同上诊。舌
7、薄苔,脉平偏细。医案:效方中辍,总有遗憾,病仍去年之病,药亦去年之药,循其规也。升麻3克葛根6克太子参10克白术6克茯苓6克青皮6克菖蒲3克黄芪10克路路通10克六一散12克七剂煎服。(《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耳门医案》)清阳发腠理表证无汗——宣表发散法,清阳实四肢手足厥逆——温阳法(二)用阴阳理论解释食物生化过程及分析药性1.解释食物生化过程对“气”的理解图示提示:(1)论述了药食的生化过程,体现“阳化气,阴成形”的道理。(2)药食太过可以致病。(3)体现精气转化的关系,对治疗有指导意义。张介宾:“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补气
8、者,能使气中生精”。两仪膏人参250克熟地500克2、药食分阴阳气(阳)厚(阳)-阳中之阳-发热(助阳发热):如附子薄(阴)—阳中之阴-发泄(发汗疏表):如麻黄味(阴)厚(阴)—纯阴(阴中之阴)—泻(攻泻):如大黄薄(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