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74952
大小:7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论“普特共校”中“普特生”交往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普特共校”中“普特生”交往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摘要:“普特共校”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教育趋向,它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在一所学校屮,共用使用教学资源,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它与融合教育的区别在于特殊学生在学校中成立单独的特教班级和专业的特教老师授课。木文从五个方而分析了“普特生”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差异,论述了针对这种差异的具体教育对策。关键词:普特共校交往心理问题教育对策Abstract:ordinaryandspecialstudentsinaschoolisakindofeducationtrendoftoday’sso
2、ciety,itistopointtotowithspecialneedsstudentsandordinarystudentsinaschool,Shareduseofteachingresources,makethemadapttothemainstreamschoolcampuslife,tofulfilltheirpotential,maketheirbodyandmindallcanobtain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Thedifferencebetweenitandintegrationeducationspecialstudentint
3、heschoolsetupaseparatespecial-educationclassesandcoursesaretaughtspecial-educationteacher.Fromfiveaspects,thispaperanalysedthe"put"psychologicaldifferencesinthecommunicationprocess,expoundssomecountermeasuresfortheeducationofthedifferences.Keywords:putinschoolpsychologicaleducationcountermeasu
4、res一、引言背景:二十世纪初,一些发达W家幵始实行义务教育,障碍儿童被安置在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中生活学习。从六十年代开始,北欧一些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提出了“正常化”的观念。七十年代美国开展Y“冋归主流”运动(又称“一体化”“融合”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九十年代,人们又提出了全纳教育思想。1994年联合阔教科文组织发飙了《萨拉曼卡宣言》,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幵展全纳教育。111我校是一所普特并存的小学,是融合教育的方式之一。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的发展,能早日回归社会,我校采用Y“普特生结对”“普特教师结对”“普特教师与学生结对”等方式,目的在于能使“
5、普特”师生能相互接纳,相互交往,共同成长。在“普特”生交往的过程当中,由于特殊儿童生理缺陷、交往能力、智力因素等方而,导致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交往过程屮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使得“普特生”双方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即个体心理与环境之间不相适应的状态。心理问题可能是严重的,也口J能是轻微的,严重的町称之为“心理异常”甚至“心理障碍”。二、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相比既冇个性又冇个性。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与普通学生一样在发展。因此特殊儿童也遵循普通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木规律。1、从简申到复杂。2、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3、心理去求是心
6、理发展的
7、Aj因。当然,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冇特殊性。1、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明显多与普通儿童。2、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差异都明显大于普通儿童。3、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明显差于普通儿童。121三、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交往时的心理特点: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交往吋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屮心、自卑心理、偏激心理、顽固心理、嫉妒心理等。[3]1、自我屮心。由于身体缺陷,特殊儿童在家家长都会以他们为中心,过分溺爱,打不得骂不得,长此已久特殊儿童形成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因为他们为先,都应该闱绕着他们。冈此学龄期的特殊儿童在学校与别人交往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
8、感受。2、Q卑心理。由于身体不健全,许多普通儿童能做到的他们无法做到,别人会的知识自己不会,考试比别人差,老师不喜欢,社会少数人以异样的眼观看特殊学生。这些都容易引起特殊学生的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比别人差,害怕别人嘲笑等不良认知,因此在学校表现出胆小、害怕、沉默等心理问题。3、偏激心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心理上宥G卑感,他们对宥些事情更为敏感,容易出现偏激心理。如嫉妒同学,讥讽同学,同学冇的S己必须冇,歪曲事实等。这些都属于偏激心理,这样的不良心理导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