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课件_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21/6/291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2一、定义与分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即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包括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Q波与非Q波)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3二、ACS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选择㈠早期危险分层1.低危病人:①以前无心绞痛发作,入
2、院后心绞痛自动消失;②未用过或很少用抗缺血治疗;③心电图正常;④心肌酶正常;⑤小于40岁的年轻病人。2.中危病人:①新出现并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②静息状态下出现的心绞痛或持续超过20分钟的心绞痛;4③心电图无ST段改变;④无心肌酶的改变。3.高危病人:①静息性、持续超过20分钟的心绞痛;②心梗后出现的心绞痛;③以前应用过积极的抗缺血治疗;④高龄病人;⑤缺血性ST段改变;⑥CK-MB和(或)肌钙蛋白(TnT)升高;⑦血液动力学不稳定。5㈡急性期的治疗根据病人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β阻滞
3、剂、硝酸酯类药物、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及积极的介入治疗。首先应抗缺血、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⑴静息性胸痛正在发作的患者,应进行床旁心电图监测,以发现缺血和心律失常。6⑵含服或口喷硝酸甘油后静脉滴注,以迅速缓解缺血及其相关症状。⑶对有紫绀或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给予吸氧。⑷对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充血时,注射硫酸吗啡。⑸抗血小板治疗应迅速及时。首选阿司匹林。⑹对过敏或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当使用氯吡格雷。对不接受早期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入院时,除了使用阿司匹林外,还应当尽可能用氯吡格雷,用药时间为1〜9个
4、月。7⑺除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外,还应当静脉滴注普通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抗凝。⑻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如阿昔单抗、埃替非巴肽、拉米非班和替罗非班。⑼早期介入治疗危险分层病人的治疗:1.高危病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或静滴普通肝素;8静脉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及早介入干预。2.中危病人:应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个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静滴普通肝素;同时使用β阻滞剂和静脉给硝酸酯类药物,必要时可加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
5、剂(如异搏定、恬尔心),密切监测病情变化。3.低危病人:应口服阿司匹林,并定期随访。94.尽早介入治疗的指征是:①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出现反复发作的静息性心绞痛或低活动量下的心绞痛。②CK-MB和(或)TnT升高;③新出现的ST段压低;④复发性心绞痛伴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40%)或低血压(<90/60mmHg);10⑤低运动量下的运动试验阳性;⑥持续性室速;⑦6个月前接受过PCI或CABG治疗。㈢长期治疗①阿司匹林(75〜325)mg∕d;②如果存在阿司匹林禁忌证,应用氯吡格雷75mg/d;11③对于高危UA及N
6、STEMI病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9个月;④使用β阻滞剂;⑤降脂治疗,使LDL降至100mg/dl以下;⑥对于射血分数下降的病人,应该使用ACEI。㈣控制危险因素①戒烟;②控制体重至理想体重;③坚持每天锻炼;④进食低脂饮食;12⑤控制血压,使之低于130/85mmHg;⑥糖尿病病人严格控制甘油三酯水平;⑦控制胆固醇,使LDL<100mg/dl,HDL>40mg/dl。13输液反应的防治一、定义:指输液引起的或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二、原因及分类⒈输液反应的原因:有药物质量、用药不当、操作、病人等方面
7、的原因,每例输液反应可能是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14⑴药物方面:一般具有发生面积大、范围较广、规律性强、重现性好、改变药物方案输液反应就消失的特点。在贮存、搬运、使用中发生破裂,出现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漏气等均可导致微生物污染引起输液反应发生。添加药物不合格、剂量过大、添加中草药注射液引发输液反应、添加药物后的理化变化、药物性致热、输液品种选择不当、热原累加。15⑵输液器质量:一次性医用材料如输液器,注射器若内毒素检测不合格,破裂等均可导致输液反应。⑶输液速度:静注含K+、Ca2+、Mg2+等离子液体时,速度过快,可
8、引发患者不适或病情恶化,且滴速过快也可引发内毒素阀值低的敏感患者发生输液反应。⑷其他因素:输液环境;患者因素:疾病、年龄、个体差异等。16⒉输液反应分类:按引起反应的原因可分为四类。⑴热原反应:热原是细菌内毒素,大多数细菌都能产生,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菌,霉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其化学成份是由磷脂、蛋白质和脂多糖所组成的复合物,其中脂多糖致热性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