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ID:17523577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02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_第1页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_第2页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_第3页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_第4页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摘要:文中笔者通过对分层设问,巧妙问法,准确问点等课堂提问策略的探讨,旨在说明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尤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做到有效提问,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提问;分层设问;问法;问点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问题策略来推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就常见的几种高效的提问策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分层设问,化难为易  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

2、、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

3、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二、问法要活,引人入胜  问法要活即为巧,这样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直题曲问。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

4、含义,我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曲题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

5、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  三、问点要准,启发思考  1.在关键处设问。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6、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在讲《孔乙己》时,针对课文的难点,问学生: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之。想一想:为什么那些人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学生答:“他们缺少起码的同情心。”学生这样答,反映他们的思路是从现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的。我及时引导深思:“学生们再想想,周围的确良,特别是短衣帮,生来就是这

7、样冷酷无情吗?”这就暗示了深思的路线:应从社会存在和人们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从麻木不仁,分不表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同孔乙己一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反而以嘲笑更不幸者的孔乙己为能中,为乐中。  2.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问。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

8、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