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62208
大小:6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从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思维,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提问的有效与否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的好即教的好”。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一、有效的提问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设置“主问
2、题”,牵一发动全身。如《祝福》一课,可以设置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来证明。同学们终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找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历程:立春,丈夫死去;孟春,被迫再嫁;暮春,痛失爱子;迎春,一命归天。大家理解到:作者刻意把祥林嫂生命中几个“关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由此巧妙揭示出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由此突出了她的生命的悲剧并在其中寄托了深邃的象征意义。正是罗殳有春天的女人”这个主问题,串起了阅读教学过程的许多内容提问次数要适度,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多,
3、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怠。有个教育行家说过:“跳一跳,摘个桃”。问题设计也必须从学生基础出发,难易要适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人的认识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靠近“最近发展区”的,接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畴,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逐步解决问题三、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变"死”为乍舌”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提问在教《祝福》这篇课文时,因为文本不好懂,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鼓励他们深入文本体味感受,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在我的鼓
4、励和引导下很多学生都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有同学提出「祥林嫂自己没有名字吗?人们为什么不称呼她自己的名字呢?^既然中国女性出嫁后就会成为丈夫的附属品,她嫁给贺老六后人们应该喊她贺六嫂啊,可是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独立思考后提岀的疑问我顺势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思考、讨论,逐渐明确祥林嫂之所以一直被叫做祥林嫂,是因为中国封建传统文化观念中^好女不嫁二夫”的毒害,联系祥林嫂被逼改嫁时的嚎、骂,挣扎,甚至以死抗争,就很容易明白包括祥林嫂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对改嫁不认可,垃家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她嫁给了祥林,生就是祥林
5、的人,死是祥林的鬼。大家一直□Q呼她祥林嫂也就合乎情理了1•延伸性的提问如《鸿门宴》情节分析完后,为了能将历史人物与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可这样提问:项羽和刘邦若生活在现今的社会将会怎样?或项羽该不该杀刘邦?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效提问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提问小说教学的有效提问如在教授《祝福》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文章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反映了祥林嫂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通过祥林嫂的故事表现怎样的主题?2•散文教学的有效提问如教授
6、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散文,它的语言奇偶相谐,参差错落,句式整散交替,节奏和谐,朗朗上口,特别是在描写那一幅光色声味存的雨景图时,更是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美感,为了让学生品味这种散文的语言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一段雨景图的描绘,语言有什么特色?作用怎样?你通过这段文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吟咏、体味、思考中如同身临其境,真正的理解散文语言的魅力1•诗歌教学的有效提问如教授《声声慢》,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体会词中三处感叹号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词,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这样的一幅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既能紧紧围绕着诗歌的特点,又可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沉浸在诗歌王国,感受到诗歌的艺术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五、问题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趋力。有疑问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探求问题的热情,启发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在教《项链》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把握故事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删去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即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部分,对原文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
8、石子,很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