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联合治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联合治疗作者:谷志余,刘国华,朱治国【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65例患者分组采用联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的方法和单用抗生素治疗方法对比治疗,观察其各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3.94%。而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1.257%;总有效率为71.87%。结论联合治疗、个体化治疗要比单纯抗生素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确切。【关键词】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抗生素;个体化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bacterialprostatitis,CBP)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以青壮年男性为多见,其病因
2、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程迁延,可反复发作。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难点在于大多数抗生素不能在前列腺组织内达到有效浓度。2001年3月~2005年4月期间,我们应用联合治疗、个体化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均为门诊病人,病程反复达6个月以上,最长者达37个月,平均9.1个月,发病年龄为18~49岁,平均31.6岁。全部病例均符合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为方便观察,剔除了因治疗无效或明显不良反应中途终止治疗的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反复的尿痛、尿频、尿急、不规律下腹部及会阴区胀痛,部分病人有尿不尽,尿道外口滴白
3、,性功能减退及失眠等症状。肛查前列腺不肿大,但有不同程度的变硬及触痛。前列腺液镜检均有卵磷脂小体减少,WBC>10个/HP,或虽WBC<10个/HP但有脓细胞(+~+++)/HP。前列腺液培养均为阳性,其中G+菌46例,G-菌19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同时排除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慢性附睾炎等疾病的可能。按随机表将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联合治疗、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抗炎、对症、解痉止痛治疗,同时给予一般治疗消除顾虑,安排有规律的饮食起居生活,适当的体育锻炼,每晚热水坐浴
4、1次,约10~15min,每周1次前列腺按摩。根据EPS培养药敏结果选定一种抗生素静脉或口服给药,对多种药物敏感的尽量选择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对药物过敏者除外),使用常规治疗剂量,合用盐酸坦索罗辛0.2mg,每晚1次,维生素C300mg+维生素E50mg,每日3次,根据病情加用中药汤剂联合治疗,连续用药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根据EPS培养药敏结果选定一种抗生素静脉或口服给药,使用常规治疗剂量,同样4周为1个疗程。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均消失,前列腺液培养无菌生长,WBC<5个/HP,卵磷脂小体较治疗前明显增多或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INH-CP
5、SI评分50以上的症状消失,前列腺液WBC3<10个/HP,卵磷脂小体较治疗前增多;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INH-CPSI评分只50以下消失,前列腺液检查与治疗前无改变者。1.4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2结果本组病例65例患者中,治疗组治愈22例(G+菌株16例、G-菌株6例),显效9例(G+菌株7例、G-菌株2例),无效2例(G+菌株)。对照组治愈10例(G+菌株4例、G-菌株6例),显效13例(G+菌株10例、G-菌株3例),无效9例(G+菌株7例、G-菌株2例)。两组间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随访3~6个月,对照组有2例复发,余均无复发。表
6、1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3讨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症状较重,不但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而且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经尿道逆行性感染是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重要感染途径,随着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前列腺炎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在泌尿外科门诊患者中,前列腺炎占相当比例,病人初次患病后,在急性期往往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而留下隐患,加上一部分医生滥用抗生素而造成病情反复迁延,再加上前列腺包膜和腺泡上皮类脂质的屏障作用,多数抗生素难于浓集于前列腺腺泡和分泌物中,达到有效杀菌浓度而发挥作用,使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成为泌尿生殖系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在治疗组中以联合治
7、疗、个体化治疗为宗旨,根据EPS培养及药物敏感情况,选择容易通过前列腺屏障、脂溶性好、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较好的脂溶性,能有效地穿透前列腺包膜,达到局部较高的血药浓度。同时给予α1A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口服,以缓解膀胱颈及后尿道痉挛,改善尿流率,促进膀胱排空,降低后尿道内压,防止尿液反流,缓解尿频的症状;坦索罗辛还可以作用于盆底交感神经,解除盆底肌痉挛,从而缓解会阴、盆底肌紧张性痛等症状。前列腺炎时,炎性细胞吞噬过程中产生并释放的氧自由基在清除体内致病异物的同时也对组织本身造成损伤[1]。当机体抗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