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250782
大小:16.8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29
《达肝清颗粒提取工艺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达肝清颗粒提取工艺的研究作者:吴玉强,邓家刚,王志萍,冯旭【摘要】 目的优选达肝清颗粒最佳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人参皂苷Rg1含量及干膏率作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的提取工艺。结果达肝清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10倍量水提取2次,1h/次,第1次提取前先将药材浸泡1h。结论优选出的达肝清颗粒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关键词】达肝清颗粒;提取工艺;正交设计;人参皂苷Rg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第一位,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就
2、达亿[1]。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达肝清颗粒原方系长期用于临床实践的经验方——达肝清汤剂。其由广西特色药材绞股蓝、三姐妹、黄根等7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健脾、利湿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达肝清有保肝降酶、抗乙肝病毒、提高免疫功能[3]、抗肝纤维化[4]的作用。为了将达肝清汤剂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上,广西中医学院研究开发出服用、携带方便的达肝清颗粒剂,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仪器和材料仪器与设备RE-52A旋转
3、蒸发仪;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HB43水分测定仪。材料绞股蓝、三姐妹、黄根等多味药材均购自南宁市日益旺中草药材经营部,经鉴定为正品。人参皂苷Rg1标准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方法与结果.1考察指标的确定达肝清颗粒处方中有多味药材,有效成分众多,因此以干膏率作为考察指标之一较全面合理,君药绞股蓝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Rg1,故将人参皂苷Rg1作为考察指标。.2 考察指标的测定方法.干膏率的测定方法按处方比例称取黄根、三姐妹等药材适量,共9份,根据L9(34)正交实验设计表
4、,将药材浸泡适当时间后提取。提取完毕后浓缩到密度/ml(60~70℃),醇沉(水提液∶95%乙醇=1∶2,醇沉2h),弃去沉淀,得醇沉液,测量其体积,备用。将不同条件下的水提液分别浓缩至相对密度为,称重。称取g,分别置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并于105℃干燥至恒重,取出,置于干燥器中放置30min,迅速精密称定干膏重量。 干膏率=干膏重×浓缩液总重取样量×生药总量×100%.人参皂苷Rg1的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n
5、m。柱温为35℃,流速为1ml/min,理论塔板数按绿原酸峰计应不低于000。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人参皂苷Rg1适量,加甲醇溶解,制成每毫升含人参皂苷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精密量取50ml醇沉液放入蒸发皿中,水浴蒸干,加30ml水溶解,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次,30ml/次,合并萃取液,再用氨试液(氨水∶水=1∶)洗两次,40ml/次,蒸干正丁醇,加适量甲醇溶解,将甲醇液移至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取部分溶液离心20min,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
6、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其峰面积,计算人参皂苷Rg1含量。.3正交实验法优选提取工艺.实验设计选择对提取效果有重要影响的3个因素作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编制4因素3水平表。见表1。表1水提工艺因素水平.正交实验安排及结果按处方的一定比例称取药材,根据L9(34)正交表安排,分别以干膏率、人参皂苷Rg1含量为考察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见表2~4。液相图见图1~2。表2L9(34)正交实验安排和结果,表3方差分析,表4方差分析。 从以上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以干膏率为评价
7、指标时,A,B因素有显著性影响,影响因素顺序为:B>A>C,且A2,B2,C3最佳,所以最佳工艺为A2B2C3;以人参皂苷Rg1为评价指标时,B因素有显著性影响,影响因素顺序为:B>A>C;且A2,B2,C3最佳,所以最佳工艺为A2B2C3。综合比较上述结果,由于C因素各水平间的差异不显著,从实际生产节约时间和节约能源考虑,B因素选第2水平,A因素选第2水平,C因素选第2水平,即A2B2C2。即加10倍量水提取2次,1h/次,第1次提取前先将药材浸泡1h。.4最佳提取工艺验证为了进一步验证正交试验
8、结果的准确性,以确保提取工艺合理可行,按上述工艺条件A2B2C2,重复安排3批试验。结果见表5。表5水提工艺验证结果 3讨论 采用正交设计,确定了水提工艺的最佳条件,即:即称取水提取部分药材,加入药材量10倍体积的水,加热提取两次,1h/次。其中第1次提取前先将药材浸泡1h。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提取工艺稳定。【参考文献】 [1]崔玉,詹林盛.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007,18(2):307.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