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ID:15814121

大小:313.6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5

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_第1页
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_第2页
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_第3页
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_第4页
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4卷第1期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No.12005年6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June2005文章编号:1006243032(2005)0120012206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12董晓霞,张欣(1.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2.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32)摘要:法国象征主义诗艺对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初期,戴望舒受魏尔仑“音乐先于一切”主张的影响,特别

2、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随后又否定了对音乐性的追求,转而效仿耶麦的散文性、口语化语言,引进了一种新的自由体诗歌体式,对此后的中国现代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是戴望舒对中国现代诗的重要贡献。关键词:象征主义诗艺;音乐性;散文性;戴望舒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一、魏尔仑“音乐先于一切”与戴望舒《雨巷》现在看来,戴望舒第一个诗集《我的记忆》之所以将1929年前的诗作分为“旧锦囊”、“雨巷”和“我的记忆”三个单元,实在有从艺术上划分创作阶段的意图。不过“旧锦囊”和“雨巷”两辑的界限并不是很鲜明,就是艺术上较为别

3、致的《雨巷》也是与“旧锦囊”中的另一些诗作同时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的。因此,除了明确标志为发表在1926年以前的几首作品,其它作品的创作背景应当大体相同。当然,“雨巷”一辑中的六首诗特别是《雨巷》的节奏形式较“旧锦囊”中的作品有更为自觉和新异的追求。而《雨巷》之所以被编辑称为“替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给作者带来声誉,实际正是与这种更为自觉和新异的追求有关。导致这种自觉追求的契机是:戴望舒进入上海大学学习法语,开始直接阅读并认同象征主义诗人特别是保尔·魏尔仑(Paulverlaine)、保尔·

4、福尔(PaulFort)、耶麦(FranlisJarnmes)的作品。关于这一点,戴望舒当时的同学和诗友施蛰存、戴杜衡都有亲切的回忆文字证明。施蛰存回忆:“望舒在神父的课堂[1]里读拉马丁、谬塞,在枕头底下却埋藏着魏尔仑和波德莱尔。”杜衡则说:“1925到1926,望舒学习法文;他直接地读了Verlaine,Fort,Gourmont,Jarnmes诸人底作品,而这些人的作品当然也影响他。本来,他所看到而且曾经爱好过的诗派也不单是法国的象征诗人;而象征诗人之所以会对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却可说是为了那种特殊的手法恰巧

5、合乎他底既不是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那种写诗的动机的原故。同时,象征诗派底独特的音节也曾使他感到莫大的兴味,使他以后不再斤斤于被中国旧诗词所笼罩[2]住的平仄韵律的推敲。”“雨巷”辑中的六首诗,除《雨巷》外的五首在诗体和格律形式上与“旧锦囊”中的作品差异不大。《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仍为四行节、四顿(不严格)、交韵(不严格);《回了心儿吧》与《Spleen》为双行体、联韵;《残叶之歌》为对话体,四行节(也可以看作两个双行)与双行节交替出现,脚韵为联韵。《Mandoline》则为三行体套韵(aba)。以上几首在节

6、奏上虽不象新月派诗人那样音组分明、对应严谨,但大体也还是遵从每行3到4个停顿的模式,如《Spleen》中“我如今/已厌看/蔷薇色,一任她/娇红/披满枝。”但似乎也初步出现了散文式的节奏,如《Mandoline》中“然后,懒散地,到梦水中消歇。”这表明戴望收稿日期:2005-03-31作者简介:董晓霞(1962-),女,山东商河人,讲师,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第1期董晓霞,等: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13·舒此时在形式上受多种影响,同时自己的创作也是多方面的试验,并不是独尊某一种体式。只不过惟独《雨巷》

7、的节奏形式较为独特,与抒情内容完全协调,因而受到编辑和读者的格外垂青罢了。《雨巷》已成为中国现代诗的经典之作。从1928年这首诗发表至今,人们围绕这首诗已说了太多的话,说话的角度和评价意见各不相同,但都不影响这首诗受欢迎的程度。尽管戴望舒自己后来也否定了《雨巷》,不断地做出新探索,《雨巷》仍然被后来的读者视为诗人的代表作。这个现象本身似乎隐含着读者的某种接受心理。前面提到,《雨巷》是与另外一些诗作同时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但是为什么惟独《雨巷》受到编辑叶圣陶的特别推举呢?所谓“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具

8、体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杜衡事后在《望舒草·序》中回忆:“然而我们自己几个比较接近的朋友却并不对这首《雨巷》有什么特殊的意[2]见:等到知道了圣陶先生特别赏识这一篇之后,似乎才发现了一些以前所未曾发现的好处来。”那么,他们“发现”的“好处”又是什么?叶圣陶写给戴望舒的原信已经无法找到,但是通过杜衡的记忆(1933年)却保留下叶圣陶评价《雨巷》的关键词,即“音节”方面的创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