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82625
大小:250.50 KB
页数:57页
时间:2018-07-29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老人与海鸥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3.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棹随等词语。教学重、难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教学课时: 二课时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自古以来,动物与人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物与人的故事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或带给人温馨,或带给人快乐,抑或发人深省,震撼人心……今天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3、.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三、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四、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
4、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读思结合,学习1至57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5、 (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学习第二部分 1.读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
6、过。) 2.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三、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四、拓展: 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2、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储备、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 3.理解课
7、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物的方法。教学课时57: 一课时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要求: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疑问。(汇报过程中,扫
8、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