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内涵关注歌唱声音

.细读文本内涵关注歌唱声音

ID:14323574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7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细读文本内涵关注歌唱声音_第1页
.细读文本内涵关注歌唱声音_第2页
.细读文本内涵关注歌唱声音_第3页
.细读文本内涵关注歌唱声音_第4页
.细读文本内涵关注歌唱声音_第5页
资源描述:

《.细读文本内涵关注歌唱声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细读文本内涵关注歌唱声音——谈小学唱歌教学中美好音色的塑造【内容摘要】歌唱教学是一种体现美的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和学生共同创造美好音色的一员,通过“挖掘歌曲表现力,构建美的声音形象;渗入有效方法指导,帮助获得美好音色;体验歌曲音乐形象,主动寻找美好音色;展示教师个人魅力,感染带动美好音色”等策略的研究与尝试,关注音乐、关注学生,关注歌唱声音,充分挖掘歌曲作品的审美因素,以美的音乐形象唤起学生美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用美好的音色动情演唱的教学目标。“唱歌教学应以审美情感为主线,通过感受、体验音乐,达到情感性、音乐性、技能性的完美统一”。在重视审美和情感体验的同时,要凸显音乐本位的技能训练。2009年“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研讨会与展示活动”提出了唱歌教学的九字方针“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体现了中小学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每次走进名师的课堂,都会感叹那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醉心那随处可见的美丽。为什么名师的课堂总能驾轻就熟地带领学生驰骋于美妙的歌声中,徜徉于歌曲的思想意蕴中?我想,这离不开他们日积月累而成的高超娴熟的教学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魅力,更离不开他们对音乐的关注,对深入挖掘歌曲意蕴美的关注和对歌唱美好音色的追求。课堂片段:人音版第九册第五单元歌曲《故乡的小路》1.发声,感受优美的四拍子旋律1=F4/43——32︱4———︱2——567︱3———︱3——32︱4———︱2——176︱6———︱(1)师范唱(2)生跟唱(3)老师教你几招:眼睛睁大,眉毛眼睛尽量分开,声音从头顶拉出来,嘴巴里含着水,想象自己是个“大胖子”。(带领学生高位置念“lu”)(4)再跟琴哼唱“lu”(连续唱3-4遍,边唱边提醒表扬)2.三、四拍子结合感受师:这么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路旁的小草和小花,看,它们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出示图谱)而且,它们还排起节奏跟我们打招呼呢。X--︱X--X︱(1)师示范(2)带领学生边念边拍击9 拍手拍手拍腿这是我在2011年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观摩到的一节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执教的是杭州德胜小学的刘志华老师,整一堂课,刘老师都非常关注歌唱声音的训练和对歌曲情感的启发,牢牢把握歌曲的情感内涵,实现了情感性、音乐性、技能性的完美统一。在课一开始安排了一条与歌曲情绪风格相接近的发声练习(从流行音乐中引用过来进行创编),通过老师范唱、教你几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歌唱声音的训练,时而表扬“恩,声音美极了”,时而提醒“眉毛扬起来”,美妙的歌声在偌大的音乐厅流淌。歌曲中出现的变拍子通过小花小草的图形谱的运用,巧妙落实知识点,诗情画意的配乐朗诵,动情的范唱和导语,引领学生将怀念的、美好的歌曲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给听课的我带来极美的视觉、听觉享受,更引起了我对课堂唱歌教学的一些反思,明确了唱歌教学的方向。我的反思——唱歌教学忽略了对音色的关注(一)目标定位不高,只要学会就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到唱歌教学环节,我们的教学总是停留在“唱会歌”的层面上,也就是说,只要把歌学会了,这节课的目标也就达到了。要想把歌唱好,这时的教师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二)声音意识不强,目标预想缺失在教案设计确定目标时,在声音表现方面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演唱中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获得怎样的声音效果,这些方面的问题,教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更不用谈采取何种措施了。(三)技能训练不谈,演唱声音乏味可能是为了淡化技能教学吧,音乐课里,发声练习训练基本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或者是“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唱”,纸上谈兵,课堂缺乏蕴含歌唱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导致演唱声音乏味。(四)口头说教繁多,有效训练缺少每到有感情演唱时,教师习惯于口头化的说教,“要唱得有感情”“要把优美的感觉唱出来”等等,缺少针对性的有效训练。说前与说后、学前与学后学生歌唱状态和声音没有明显的变化。我的追求——对歌唱美好音色的塑造9 (一)挖掘歌曲表现力,构建美的声音形象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歌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细细解读、品味每一首歌曲,我们总能够找到几处最能体现歌曲风格的地方,最让学生动情的乐句或片段,找到一些最能表现歌曲情绪、意境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地融入音乐,通过感受、想象、体验、感悟等方式,构建美的声音形象,帮助学生从感性上做好积极的歌唱准备。1.抓住歌曲节奏特点来构建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和脉搏,不同的节奏体现不同的心理情感和音乐性格。节奏在歌曲表现中,始终是一种最富于动力的要素,能形象地表现歌曲的内容、音乐形象与意境。例如人音版第六册第七单元歌曲《甜甜的秘密》歌曲第一乐段××0×××0×|×0×0×—|……,此乐段的节奏特点是较多地运用了八分休止符,把学生一连串“悄悄”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节奏特点,引导学生构建“悄悄地给老师送桔子”的音乐形象,再结合画面进行想象和有节奏的轻声朗读。这种过程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做好积极的歌唱准备,在歌唱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把对声音美的想象、体验、感悟和追求,努力通过自己的歌声传达出来,在这种美的追求中,自然地去学习音准、节奏和气息。2.抓住歌曲的特色乐句来构建细细分析教材歌曲,会发现这些歌曲总是运用特定的词句或一些音乐记号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作为教师,对这些特定的词句或记号一定要有充分和深入的解读。多听、多唱、多揣摩,自己先读懂、理解歌曲,在唱歌时善于抓住歌曲中的特色乐句进行多次品唱,通过歌曲一小部分的情绪影响带动整首歌的演唱,达到“牵一句而动全曲”,更好地表现歌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音版第十册第八课歌曲《编花篮》这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河南民歌。它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可特色到底蕴涵在歌曲的哪些旋律中呢?在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找到了最有特色的两个乐句:1010︱21715︱和51217︱1—︱编编编花篮那哈依呀咳结合河南方言和河南豫剧的曲调加以分析,通过学说河南话、学唱河南戏的环节,构建起富有浓郁河南民歌风格特点的声音形象,促使其在演唱时入情入味地表现歌曲的地方特色。3.抓住歌曲的衬词来构建9  衬词在歌曲中虽然词义虚化,但决不是“华而不实”的一种装饰,它和其他的歌词一样,在歌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深化感情、塑造音乐形象等方面,起到不可取代的衬托、补充作用。衬词的运用是歌曲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歌曲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鉴赏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如人音版第六册第二单元歌曲《顽皮的杜鹃》这首歌曲用“咕咕、咕咕”来模仿布谷鸟的啼叫,并有7处地方出现,这里,歌曲运用象声词,突出表现了杜鹃的顽皮形象。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衬词的形象性,结合歌词,引导学生去想象杜鹃一会儿在草地,一会儿在小河旁,一会儿飞向远方,对“咕咕”进行不同强弱力度的处理。这样,“顽皮的杜鹃”形象的声音就构建起来了,学生在演唱时会主动地去想象杜鹃顽皮的样子和飞在不同的地方的情景,“咕咕”声就能唱得更逼真、生动。4.抓住歌曲的节拍来建构在每一首歌曲中,各种拍子都有它所特有的表现作用,是别种拍子所不能代替的,如很多进行曲总是用两拍子,圆舞曲总是用三拍子,两者绝对不能互换,拍子赋予歌曲特殊的活力和韵味,或优美委婉,或坚定有力。如人音版第七册第一单元歌曲《柳树姑娘》歌曲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姑娘,枝条就是她长长的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这首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三拍子,形象地表现了柳树姑娘在春风里婀娜多姿的姿态。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左右晃动身体想象,或伸出双手模仿柳树随风翩翩起舞的动作。从歌曲塑造的“柳树姑娘”的形象中构建起优美、连贯、柔和的声音形象。(二)渗入有效方法指导,帮助获得美好音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技巧和情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定的技巧,情感的表达将会大打折扣。1.对发声训练的精心设计发声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提高控制气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获得较好的声音共鸣,使声音连贯、流畅、明亮。教师要善于从歌曲中挖掘可教因素,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声练习,逐步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使声音训练与情感表现相辅相成,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1)慧眼——善于发现9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在歌唱作品中找到一些能让学生直接参与的、体验到的技能与情感相辅相成的元素,分析作品,寻找“现成”的发声练习,如选择歌曲中的难句、重点句或衬词句作为发声练习。如人音版第七册第七单元歌曲《山谷静悄悄》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艺术歌曲,歌曲前三段描写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第四段描写“地质队叔叔”,他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静谧安详,使其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根据我制定的目标“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声音,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表现音乐形象”,在教学时,我选取了歌曲中那句富有意境的“0311501︱50533103︱1065-︱50510”锤子击石的叮咚声作为发声练习,在情境的创设下,在声音训练的同时,节奏、力度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2)慧心——善于创编深入分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其实,在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捕捉到一些对声音训练有帮助的创新元素,根据歌曲的音乐形象、音乐意境或音乐情绪,我们可以创编新的发声练习为歌曲的情感演唱所用。曾有幸聆听到杭州胜利小学吴瑶香老师关于唱歌形象化教学的观点报告,在讲到用什么态度和情感歌唱时,在《山谷静悄悄》一课的设计中,她安排了这样一条发声练习:1=F4/45︱5--34︱5--6︱4--56︱5--啊啊安排这样的发声练习,无疑是吴老师智慧的结晶,她站在作品表现的高度,对作品作了深入、细腻的分析。在这样的发声中,我们仿佛走进大山,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群峰,想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难道仅仅只是一条发声练习吗?这分明是情感的自然流露。2.对声音美的想象练习让学生对声音有一个想象的过程,唱一首抒情轻柔的曲子时,可以让学生这样去想象声音:“轻柔的纱巾在微风中飘动”、“树叶轻轻落地”;唱一首轻巧的歌曲时,又可把声音比喻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等等,把声音放在这样的意境想象中去控制表现。如人音版第二册第七单元歌曲《云》“小朋友,你们在音乐中见到了怎样的云?你愿意做这样的云吗”我继续顺势引导,9 “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已变成云,身体越来越轻,往天上飘去……”说完,我用“Lu”哼唱起了歌曲《云》中的旋律,帮助学生找感觉说感觉,然后要求他们用轻柔的“Lu”声表现云在天空中飘荡的画面,水到渠成地进行“在想像中练声”这一教学环节,从而为下一步歌曲教学作铺垫。3.对声音的指导贯穿课堂在名师的歌唱教学课堂中,会发现他们没有专门地教授歌唱方法,但在每次演唱时,都会顺势渗入科学适宜的方法指导。如在全国一等奖课例《雨中》,谢晓梅老师在每次演唱时,都会提醒学生“准备好”“坐起来”,以建立积极的歌唱状态;又如孩子歌唱情绪一高涨就容易音量过大,影响共鸣位置,她会适时提醒“轻轻地唱”、“看看老师的手势”、“静下心来”;合唱时,她发现音色不协调,学生找音有困难,就顺势引导“互相再听一听,唱得轻一点”。谢老师把自己作为和学生共同创造美好音色的一员,鼓励为先,渗入歌唱方法的指导,学生在歌唱中潜移默化习得技巧,提高了歌唱能力。又如,在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省教坛新秀刘志华老师《故乡的小路》一课,也非常注重对声音的指导,从“老师教你几招”的环节设计中可以看出刘老师对歌唱美好音色的关注,“眼睛睁大,眉毛和眼睛尽量分开,声音从头顶拉出来嘴巴里含水”,并时刻提醒“眉毛扬起来”“声音在头顶”,整节课对歌唱声音的训练贯穿始终。(三)体验歌曲音乐形象,主动寻找美好音色1.融入歌曲角色小学教材中的歌曲大多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在歌曲教学时,在歌曲的演唱中,我们要尽量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根据不同歌曲作品的内容和音乐形象,使自己融入作品中的意境,以主人公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在演唱有具体人物形象的歌曲时,想象得越具体,人物形象就越真实;想象的越丰富,人物形象就越生动;想象的越完美,产生的情感就越强烈。如人音版第五册第五单元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歌词寓意深刻,它通过一个平日生活的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在教学中可以这样一步9 步深入引导,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歌曲的角色中,加深他们的内心体验,自觉的寻找美好音色,唱出“我”对妈妈的深情与爱。师:温柔亲切的歌声唱出了妈妈对宝宝的美好祝愿。还记得妈妈为你哼唱摇篮曲的情景吗?请闭上眼睛让我们来重温妈妈哼唱的摇篮曲。(播放录音伴奏,师用“呣”哼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旋律)师:刚才妈妈为我们哼唱摇篮曲用到了哪个字?(指导“呣”的发声)(出示《唱》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进行哼唱练习)师:在妈妈哼唱的摇篮曲中,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而妈妈呢,整天为我们操劳,我们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生回答)……师:妈妈劳累了一天,疲倦得伏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你会怎么做?……师:请你说说你唱这首歌时的感受(学生回答)最美的语言也表达不尽我们对妈妈的深情与爱,让歌声送去我们对妈妈的美好祝福。2.移入生活形象在音乐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音乐,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化难为易,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中主动寻找美好的音色,真正做到“歌由心生”。如《雨中》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并用声音表现生活中的雨声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放录音片段)学生聆听雨声,自由模仿雨声,在“雨中”快乐练唱。(1)体会和表现“轻快的小雨”1=C2/45555︱00‖(用轻快的声音跟琴练唱)嘀嗒嘀嗒(2)表现“连绵不断的大雨”1=C2/46666︱6-︱6-︱6-︱6-‖哗啦啦啦9 (用连贯的气息演唱,用优美的声音表现连绵不断的大雨)3.审美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音乐除了可以在听觉上作用于人外,同时在情绪上、视觉上、触觉上、联想上等方面都会有反映,这就是音乐的通感联觉。当一个人演唱歌曲、演奏乐器或欣赏音乐时,会在脑海里浮现出音乐所描绘的图象。少年儿童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等审美联觉。歌唱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审美联觉,能引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体验音乐审美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全方位的情感链接,有了切身的感受体验,学生的演唱才有感觉。(四)展示教师个人魅力,感染带动美好音色观摩名师的课堂,他们扎实的音乐专业素质令人折服,他们能把握音准、节奏和发声位置,音色优美动听,教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从范唱、表情到言语动作,举手投足间都体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投入和沉醉,极富感染力。学生完全被老师感染和吸引着,目光中充满了演唱的渴望,美好的歌声自然被带动出来了。1.范唱传情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演唱是他们最爱听的歌声,老师面对面的演唱很亲切,同时小学生模仿力非常强,他们爱模仿、会极力地去模仿教师的歌声,希望能和他们的仰慕者——音乐教师的歌声一模一样。因此,教师的范唱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运用歌声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歌曲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引起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并主动地去模仿,自己去探索,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2.语言传情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丰富多变、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情感、思维、兴趣的源泉和动力。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走进那些具有良好语言修养的老师的课堂,我们会强烈感受到语言魅力对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连那些枯燥的音乐知识都能变得鲜活有趣。3.肢体传情9 在音乐课堂中,美的音乐、美的肢体语言、美的神韵,表达美的内涵,达到美的享受,给人美的意境,学生在享受美的熏陶的同时,激发起对音乐美的向往。因此,教学中非常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歌曲内涵。如一个力度的对比、一个速度的变化,一个歌唱声音的要求,教师若用有声语言就很可能破坏了歌声的美,而用无声的口型和手势动作加以提示,既增强了课堂美感,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感语——让孩子伴随美妙歌声成长歌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歌声,永远是音乐课堂中亮丽的色彩。让孩子伴随着美妙的歌声快乐成长,让孩子的歌声更美妙,这是我们音乐老师所应追求的。在今后的唱歌教学中,我们对所教歌曲要细细解读,对歌曲要仔细反复聆听,充分关注音乐、关注学生,关注歌唱声音,充分挖掘歌曲作品的审美因素,以美的音乐形象唤起学生美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用美好的音色动情演唱的教学目标。参考文献:[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2010年第7期[3]《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3、第12期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