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58897
大小:644.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17
《h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机场跑道和滑行道标志系统设计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 目录1设计任务描述…………………………………………………………11.1设计要求1.2系统选型2系统要求分析分析与设计……………………………………………12.1总体方案2.2跑道及滑行道规格3跑道标志系统…………………………………………………………53.1跑道入口标志3.2跑道中线标志3.3瞄准点标志3.4接地带标志3.5跑道边线标志4滑行道标志系统………………………………………………………74.1滑行道中线标志4.2跑道等待位置标志4.3中间等待位置标志4.4滑行道边线标志4.5滑行道道肩标志5自我评价………………………………………………………………115.1设计流程及组内分工5.2设计感言6参考文献………………………………………………………………12 一、设计任务描述1.1系统设计要求(1)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跑道的等级和滑行道的复杂程度;(2)设计跑道标志系统和滑行道标志系统,标志种类齐全,尺寸、线条、字符和颜色符合规范;(3)标注清楚(如尺寸、颜色);(4)上交CAD图纸(标准输出,图纸可拼接)。1.2系统选型(1)机场基准代号飞行区指标I:基准代码4飞行区指标II:基准代字E(2)跑道类别III类精密进近跑道(3)飞机参数最大翼展:60m最大轮外间距:13m二、系统要求分析与设计2.1总体方案跑道的方位和条数应根据机场净空条件、风力负荷、飞机运行的类别和架次、与城市和相邻机场之间的关系、现场的地形和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噪声影响、空域条件、管制运行方式等各项因素综合分析确定,且跑道方位和条数应使拟使用该机场的飞机的机场利用率不少于95%。我们选定沿磁北17 顺时针旋转73度的方向设计一条双向跑道,为使飞机运行安全、高效,根据需求求设置了几种滑行道。为加快飞机进、出跑道,我们在跑道两端分别设置了两条垂直跑道的滑行道和快速出口滑行道,在跑道中段又加了一条垂直于跑道的枢纽滑行道,以保证交通密度为高时对空面各个部分的飞机通路畅通。在这些滑行道的另一端我们设置了一条平行于跑道的主滑行道,作为飞机往返于跑道与机坪的主要通道,为了让飞机穿越机坪通过机位滑行道通往飞机停机位,我们设计了一条机坪滑行道以满足系统需求。系统的1/2对称图如下:2.2跑道及滑行道规格(1)跑道规格跑道的长度应满足使用该跑道的主要设计机型的运行要求,按预测航程计算的起飞重量、标高、天气状况(包括风的状况和机场基准温度等)、跑道特性(如跑道坡度、湿度和表面摩阻特性等)、地形限制条件等因素进行计算,选择最长的跑道长度。飞行区指标基准代码为4的跑道要求飞机的基准飞行场地长度至少为1800m(如下表2-1),我们设计的跑道长度为4000m,满足要求;设计跑道宽度时,应考虑跑道表面污染物(雪、雨水等)、侧风、飞机在接地带附近偏离中线的程度、橡胶积累、飞机进近方式和速度、能见度及人等因素。根据飞行区指标I基准代码和飞行区指标II基准代字的选取,要求跑道宽度至少为45m(如下表,2-2),我们设计的跑道宽度为52m,满足要求。表2-1表2-217 (2)滑行道规格滑行道道面宽度应使滑行飞机的驾驶舱位于滑行道中线标志上时,飞机的主起落架外侧主轮与滑行道道面边缘之间的净距不小于表2-3中的规定值,设定的飞机最大轮外间距为13m,则滑行道道面宽度至少为22m,计算过程如下:13+4.5*2=22m(轮外间距13m外侧主轮与滑行道道面边缘之间的净距4.5m);滑行道直线部分的道面宽度应不小于表2-4中的规定值,至少为23m,我们设计的滑行道统一宽度为28m,符合要求。表2-3表2-4(3)滑行道最小间距滑行道与跑道、其他滑行道以及物体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2-5的规定值。我们设计的跑道为仪表跑道,则滑行道中线距离跑道中线距离至少为182.5m,我们设计为183m,符合要求;滑行道中线距滑行道中线的距离为至少为80m,我们所设计滑行道中线距滑行道中线的17 距离最小为100m,符合要求。表2-5(4)快速出口滑行道快速出口滑行道转出点的位置,应根据飞机的接地速度、开始转出速度、跑道入口至接地点的距离以及接地点至转出点的距离等因素计算确定。飞行区指标Ⅰ为4时,满足飞机以93km/h的速度在潮湿道面上转出,转出曲线的半径设为550m,满足不小于550m的要求;快速出口滑行道与跑道的交角应不大于45°,也不应小于25°,宜为30°。此系统中所有的快速出口滑行道与跑道的交角都设为30°,满足最佳要求。一条跑道上有多条快速出口滑行道时,交角相同。快速出口滑行道应在转出弯道后有一直线距离,其长度应使飞机滑行到与其相交的滑行道之前能完全停住。该长度与交角和飞机减速度等有关。飞行区指标Ⅰ为4时,直线段长度应不小于75m,此系统中该距离设为75m。新建快速出口滑行道表面的平均纹理深度宜不小于1.0mm。示意图如下:17 三、跑道标志系统3.1跑道入口标志(1)跑道号码标志设计跑道号码应由两位数字组成,平行跑道的跑道号码应由两位数字后加一个字母组成。在单条跑道、两条平行跑道和三条平行跑道上,此两位数应是从进近方向看最接近于跑道磁方位角度数(从磁北方向顺时针方向计算,与向该跑道端进近方向的夹角)的十分之一的整数。在四条或更多的平行跑道上,一组相邻跑道应按最接近于磁方位角度数的十分之一编号,而另一组相邻跑道则按次一个最接近的磁方位角度数的十分之一编号。当按上述规则得出的是一位数字时,则在它前面加一个零。我们设计的跑道为沿磁北顺时针旋转73度的方向,则跑道号码为07,另一端跑道号码为25.计算方法:07+18=25(18代表180度旋转);跑道号码标志的数字和字母的形状与比例如图1所示,其高度应不小于9m,宜为18m,我们所设计的跑道号码高度为18m,符合要求。图117 (2)跑道入口标志设计跑道入口处应设置跑道入口标志。跑道入口标志应由一组尺寸相同、位置对称于跑道中线的纵向线段组成。入口标志的线段应从距跑道入口6m处开始,线段的总数应按跑道宽度确定,见表3-1.我们设计的跑道宽度为52m,则入口标志线段总数为12.入口标志的线段横向布置至距跑道边不大于3m处,或跑道中线两侧各27m处,以得出较小的横向宽度为准。线段长度至少30m,我们设为45m,宽约1.8m,线段间距约1.8m,且最靠近跑道中线的两条线段之间应用双倍的间距隔开。3.2跑道中线标志跑道应设置跑道中线标志,跑道中线标志设置在跑道两端的跑道号码标志之间的跑道中线上,由均匀隔开的线段和间隙组成。每一线段加一个间隙的长度为50,每一线段的长度为30m,Ⅲ类精密进近跑道的中线标志宽度应不小于0.9m,我们设计为1m。3.3瞄准点标志有铺筑面的跑道的每一个进近端应设瞄准点标志,瞄准点标志的开始端至跑道入口的距离400m,标志线段宽度为8m,以尽量减小轮胎橡胶淤积对标志的污染,与接地带标志的横向间距相等;瞄准点标志由两条明显的条块组成,对称地设在跑道中线的两侧,线段的尺寸和瞄准点标志内边的横向间距为20m。准点标志的位置和尺寸如表3-2:表3-1表3-217 3.4接地带标志有铺筑面的仪表跑道和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有铺筑面的非仪表跑道应设接地带标志。接地带标志由若干对对称地设置在跑道中线两侧的长方形标志块组成,其对数与可用着陆距离有关,当一条跑道两端的进近方向均需设置该标志时,则与跑道两端入口之间的距离有关。具体规定见表3-3,则接地带标志块应设计6对。标志线条的长度和宽度应分别为25m和1.8m,相邻线条之间的间距应为1.5m。长方形内边的横向间距在设有瞄准点的场合,与该瞄准点的横向间距相等。成对标志线条的纵向间距应为150m,与瞄准点标志相重合的一对接地带标志省略。3.5跑道边线标志有铺筑面的跑道应在跑道两侧设跑道边线标志。跑道边线标志设在跑道两端入口之间的范围内,在与滑行道交叉处应予以中断。跑道边线标志由一对设置于跑道两侧边缘的线条组成,线条的外边在跑道的边缘上。标志外边缘设在距跑道中线25.05m处。跑道边线标志的线条宽度为0.9m。四、滑行道标志系统4.1滑行道中线标志(1)普通滑行道中线标志滑行道、飞机机位滑行通道以及除冰防冰设施应设滑行道中线标志,并能提供从跑道中线到各机位之间的连续引导。滑行道中线标志为0.15m宽的连续黄色实线,在与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及各类跑道标志相交处应中断,中断的滑行道中线标志与上述标志的净距为0.9m,在滑行道直线段,滑行道中线标志沿滑行道中线设置;在滑行道弯道部分(飞机机位滑行通道除外),滑行道中线标志应使当飞机的驾驶舱保持在滑行道中线标志上时,飞机的外侧主轮与滑行道边缘之间的净距为4.5m,满足表2-3中的规定。作为跑道出口的滑行道(含快速出口滑行道和垂直滑行道),该滑行道中线标志以曲线形式转向跑道中线标志,并平行(相距0.9m)于跑道中线延伸至超过切点60m。示意图如下:17 (2)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当机场交通密度为中或高时,在与跑道直接相连的滑行道(单向运行的滑行道除外)上的A型跑道等待位置处,应设置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该标志的作用是为飞机驾驶员提供额外的确认A型跑道等待位置的目视参考,并构成跑道侵入防范措施的一部分;该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从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沿驶离跑道方向延伸47m的距离。滑行道中线两侧的边线标志宽度0.15m,道面上的标志设黑色背景,黑色背景的外边宽为0.05m。4.2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在跑道等待位置处应设置跑道等待位置标志。跑道等待位置与跑道中线之间的距离90m处,符合表4-1的规定。在滑行道与Ⅲ类精密进近跑道相交处设有一个跑道等待位置,该等待位置标志应为图2所示的A型。道面上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设置黑色背景,黑色背景的外边宽为0.1m。表4-1等待坪、跑道等待位置或道路等待位置距跑道中线的最小距离图217 4.3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在中间等待位置和比邻滑行道的远距除冰防冰设施出口边界上应设置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在两条有铺筑面的滑行道相交处设置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应横跨滑行道,并与相交滑行道的近边间距最小为50m,以保证滑行中的飞机之间有足够的净距,满足表2-5的要求。中间等待位置标志采用如图3所示的单条断续线(虚线)。道面上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周围宜设置如图3所示黑色背景。当两个相邻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距离小于60m时,仅保留一个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并设置于两个相邻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的中间处。图317 4.4滑行道边线标志凡不易与承重道面区别开来的滑行道、跑道掉头坪、等待坪和停机坪的道肩以及其他非承重道面,若飞机使用这些道面会引起飞机损害的,应在非承重表面与承重表面的交界处设置滑行边线标志。滑行边线标志应沿承重道面的边缘设置,使标志的外缘大致在承重道面的边缘上。滑行边线标志由一对实线组成,每一线条宽0.15m,间距0.15m,颜色为黄色。如图5所示。4.5滑行道道肩标志在滑行道转弯处,或其他承重道面与非承重道面需要明确区分处,应在非承重道面上设置滑行道道肩标志。滑行道道肩标志由垂直于滑行边线或滑行边线的切线的线条组成。在弯道上,在每一个切点处和沿弯道的各个中间点上应各设一条线条,线条之间的间距应不超过15m。线条应宽0.9m,并应延伸至距离经过稳定处理的铺筑面的外边缘1.5m处,或长7.5m,取其使标志长度较短者。线条的颜色应为黄色,示例图如下:图517 五、自我评价5.1设计流程及组内分工此次课内设计我们大致分一下几个阶段完成:前期准备:学习并掌握CAD制图基本要领,熟悉CAD制图软件,第一阶段: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机场相关设计理念,确定所要设计的跑道类型和级别,规划并设计跑道和滑行道,结合国内外部分机场跑道滑行道设计实例,我们共同讨论分析并改进自己设计的方案,最终确定设计方案。第二阶段:按照所确定的方案在A4纸上画出跑道和滑行道,参照资料设计并标注跑道及滑行道标志,并把所涉及到的跑道标志和滑行道标志的详细标准和要求及其示例图制作为电子文档,为CAD制图及报告设计做准备;然后根据设计的方案按照老师下发的纸质设计报告要求制作纸质版课内设计报告。第三阶段:按照设计方案及前面所制作标准,用CAD制图软件绘制CAD图纸。并根据课本及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2013的相关规定在绘制过程中对方案的部分细节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改。最终结论:完成图纸和报告的基本内容后,我们对其纸质设计报告和CAD图纸都进行了检查和修正,然后进行进一步讨论分析以及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对图纸做出了修改和优化,最终完成设计。组内分工:前期准备、第一阶段、最后结论有我们俩人共同完成,第二阶段主要由组员刘豹完成,第三阶段主要由组员房洪凯完成。5.2设计感言在这两个星期的课内设计中,让我们熟悉并掌握了CAD制图软件的2D平面绘制方法以及机场跑道和滑行道标志系统相关知识,对目视助航这门课程授了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处错误,课本的22页:跑道等待位置与跑道中线距离见表2-9(应改为表2-10)。在本次课内设计中我们报着认真和严谨的态度,终于完成,但是由于刚开始设计的方案考虑不充分,我们的设计标志系统没还不是很完善,没有达到理想要求,我们会继续努力。17 参考文献:[1]高庆吉、徐萍等.机场目视助航技术与系统.中国民航大学,2014:第9页~第25页[2]姜昌山、张云青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2013,2013,第三次修订:第25页~第53页[3]刘得一、张兆宁.民航概论.中国民航出版社,2011:第198页~第229页17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1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沉积岩1对地层划分到组或阶,如范围大应进一步二分或三分,确定其时代,测定其厚度及产状2.对标志层、成矿有利的岩层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应注明;3.研究鉴别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层理机械沉积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特点;4.研究喷出岩的特点,层序、层理、及岩相等特征,岩石的组成及其特点,测定其时代、厚度及产状;5.与矿产关系的研究,含矿层或对成矿有利岩层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层位与岩性特征,测定其厚度与产状1.在1/万分成的基础上,按岩层、岩性特点进一步详细划分岩层,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胶结物性质,结核体的形态、沉积韵律、测定各层厚度、产状与空间分布关系。2.3.4.5同左6.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地层,或成矿的主要围岩、对其岩石作详细的岩石矿物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并应控制它的厚度、产状等有关特点在空间上的变化。一般地段的研究程度可低于1/万或与之相似。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岩层其研究程度仍与1/万相同含矿层或成矿有利地层仍与1/2千相同,其他问题研究程度可低于1/2千。侵入岩1.确定侵入岩的时代、种类、规模、形态及产状,研究侵入岩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2.对侵入岩体应详细划分岩相;3.研究岩体的原生构造;对原生构造带的特征分布范围与产状等,在图上应给予标示。4.研究岩体之间及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接触变质的范围,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及产状。5.脉岩的分布特点、岩性特征、规模及产状,脉岩与岩体的关系,脉岩之间的关系、脉岩与成矿之间的关系。6.研究侵入体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岩体的形态变化、产状变化与岩相变化对成矿的富集作用。7.岩浆岩型的矿床、对岩体的研究程度与揭露程度,应达到对矿化研究程度的要求。除左列1-7各项内容外应进一步做到:1.详细划分岩相、不仅要从接触带的变化特征出发划分边缘相、过渡相及内部相,研究各自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点,而且要从岩浆的结晶与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同化作用和自变质等特点划分岩相。2.揭露和控制岩相及接触带的产状变化;3.详细划分原生流动构造与原生裂隙构造的分布特征产状,研究岩体各部位的付矿物特征,近可能的标出岩体流动前缘;4.对岩体与脉岩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成矿有关的岩石化学分析5.与成矿有关的岩相或脉岩,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表示,小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但应说明。同上同上17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2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变质岩1研究变质作用特点及变质程度,划分变质带2.研究各变质带空间分布规律与产状的变化特点,3.划分变质相研究各变质相系的关系4.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或矿化富集作用之间的关系5.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变质带应详细研究并控制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研究其层位与岩相特点,测定其厚度与产状,其厚度能填出时应专门表示、填不出时应扩大表示。1按变质程度及特点,详细划分各变质带的变质级,按岩性特点与构造特点划分岩层;2.详细研究各变质相的剩余矿物,变化矿物及其特征,矿物组合与常见矿物组合特点。3.详细研究各变质带的接触关系,对各带的片理、线理、香肠状构造及残留构造等变化特点,并精确的测定其产状。4.同左4.55.对各变质基本岩石类型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以便进一步建立变质相系。同上同上构造地质1查明矿区的主要构造带与控矿构造的特征,2.查明各种性质构造带的组合、排列方式、分布规律,着重研究压性构造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和划分构造型式或体系。3查明各结构面性质、特点、规模及产状;4.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的结构面空间分布规律与变化特点5.区分成矿前与成矿后的构造带特点与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别构造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6.研究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对岩浆的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7.对各种主要断裂带与褶皱轴的实际位置应实测。同1-6,应进一步岩研究:1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结构面对矿体的控制作用特点。2.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带,在一定距离内应有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物等特征,准确测量其产状。3.对破坏矿体的断裂,地表应有工程控制,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其界线与断距应实测。同上同上17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3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蚀变围岩1初步查明蚀变种类,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质,对蚀变带应有工程控制。2.圈定蚀变体或蚀变带,判断蚀变作用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的关系3.研究蚀变围岩的含矿性。1.详细查明各蚀变带种类,蚀变强度,矿物组合、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质,用工程控制蚀变带的变化。2.详细圈定蚀变体和蚀变带的范围,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进一步细分,确定蚀变体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矿化作用的关系;3.详细研究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同1/万1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同1/2千2.与矿关系不密切的精度可降低。矿化及矿体1.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层的规模产状及走向的变化;2.矿化带、含矿层、矿体、详细研究其规模、产状、形态、矿石自然类型等变化特点,分布规律。3.分析和鉴定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及含量4.对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条件做出初步判断,指出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1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体;2.矿化带较详细的研究确定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金属矿物含量3矿体,除按1/万要求外,尚需要对矿石自然类型、矿石物质成分等进行研究,对矿床成因类型、工业类型做出判断。4要用工程控制主矿体,上下盘的小矿体,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详细的查明矿体的边界5系统的查明矿体有用组份的含量及其变化同1/万同1/2千17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4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二精度要求必须表示地质体规模m1.矿体宽度大于5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203.蚀变体宽大于10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1001.矿体宽度大于2.5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103.蚀变体宽大于5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501.大于12.大于43.大于24.形迹长大于201.大于0.52.大于23.大于14.形迹长大于101.大于52.大于403.大于104.形迹长大于2001.大于12.大于43.大于24.形迹长大于40地质界线实测允许误差m1.矿体5-102.一般地质体10-201.矿体2.5-52.一般地质体5-101.矿体1-22.一般地质体2-41.矿体0.5-12.一般地质体1-21.10-202.20-301.1.2-42.2.4-617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5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二精度要求观测密度个/Km2简单区30-4080-100500-6001200-140020-40250-400中常区40-50100-120600-7001400-1600复杂区>60120-150700-8001600-18001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