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之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之解析1.引言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提高师资的质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刚刚闭幕的2008“两会”代表中也有多人提到中小学体育教育问题。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师的素质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据了解,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并造成大量优秀师资资源的流失,找到中小学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2.“职业倦怠”的历史由来“职业倦怠”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博格(Freedenberg)于
2、1974年首先提出,他用“burnout”一词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马斯拉池(Maslach)和杰克逊(Jackson)也是研究这一现象的首批学者之一,他们认为这种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1981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中认定职业倦怠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国外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而国内的研究比较滞后,主要在翻译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
3、对这一问题的本土化研究不够,成果不多。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文的作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或者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状态。3.中小学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教师职业倦怠不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行为,而是在长期的工作中产生的。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多方面,针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致使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有四个方面。3.1教师工作量大、工作烦躁中小学体育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不均横,易扩散,抑制能力差,注意水平不高,难以集中,集中后持续时间较短,教
4、师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控制,纪律问题成为影响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问题,教师要花相当的功夫来维持课堂纪律,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中的投入比其他学科加大了很多。中小学生大都刚刚接触体育,不具备运动所必需的运动技能,接近于“白板”,学生对于运动技术、技巧的理解缓慢,体育教师必须从头开始反复的向学生示范、讲解,从而加大了教师正常的工作量。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生交流不像大学体育教师与大学生那样易于进行,师生之间沟通难以操作,师生之间人际关系又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我国诸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对体育的投入资金少,场地器材不足,体育教师要想上好体育课必须自己创造条件进
5、行,无形中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学生学练的自觉性不够,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加之要对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进行指导,这一切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师较多的业余时间被占用,年复一年,必然产生心理上和情绪上的疲倦感,如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必然产生职业倦怠。3.2教师的付出和收入不对等中小学体育教师与一般学科教师相比,体育课堂教师组织教学必须讲解、示范动作、帮学生纠错,与高校体育教师相比,他们面对的是一群理解力相对较差的孩子,故其工作量一般较大、付出多。按照按劳分配原则,中小学体育教师理应有不菲的收入,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许多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住房分配、子女入学等的安
6、排上排在了后面。根据费斯延格社会比较过程理论,个体为了消除对自己和自身周围环境不明确性会产生比较动机,从而去寻求成为自己比较对象的他人,特别是和自己类似的人比较。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比较中很自然的产生挫败感,逐步失去工作热情,彷徨,不安,受困于职业倦怠就不言而喻了。3.3社会对体育的偏面认识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体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任何一门德育、智育课程所无法替代的。然而,社会上至今仍有一些人轻视体育,忽视体育,看不起体育教师的工作,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学生文化课成绩不重视学生体育状况,一些中小学重智轻体,无故占用体育课正常的上课时间。社会偏见是
7、中小学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最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一则是人们获取体育的错误信息所致,传统观念中体育属于“小三门”,是蹦蹦跳跳、玩,没有科学性可言,在家长的眼里只有学习文化课才是正确的出路。二则和体育的专业特点相关,在学校,体育教师较少的和其它学科教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其它学科教师只能从感性上认识体育,故此引起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对体育的错误看法。笔者调查获悉,现在还有一些省市的教育部门虽然口头上承认体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上,体育课往往被其它学科老师代上,体育老师被迫“转型”,因为学校根本不上体育课的奇怪现象。开设体育课的学校也因“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
8、偏面的社会认识使得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