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用爱和赏识拯救初中英语“学困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爱和赏识拯救初中英语“学困生”JIAOXUETANXIl教字搽躔用爱和赏识拯救初中英语"学困生"罗映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平洲第二中学,广东佛山528251)摘要: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慢慢脱离了前进的队伍,成为了学习困难生(下面称"学困生").如何尽可能去消除这部分英语学习困难生,一直都是初中老师探讨和头痛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初中英语学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英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提出了用爱和赏识拯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策略.关键词:英语学困生;爱;赏识;转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传播,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
2、性通用语言之一,已演变成一种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社会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广.这样就促使我国有关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小至婴幼儿大至老人,很多人都在学习英语.学校更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正式开设了英语课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普遍很喜欢英语,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不喜欢上英语课.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如何尽可能去拯救这些英语学困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问题了.下面笔者分析了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提出用爱和赏识拯救初中英语学困生.一,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我们知道要想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就需要充分了解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通过分析
3、和调查,我们发现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或感到自己基础差,或感到英语学科没意思,或是觉得学英语很困难,或因教师不妥善的批评而赌气放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几乎都是主观原因所致,不愿学,不想学,怕辛苦,是他们的普遍心理.我们知道学生成绩不良,并非完全智力上的原因,若只从智力上着眼提高学生成绩是徒劳的,只有从改善非智力因素人手,消除他们在非智力心理因素上的不良品质,才能使他们固彳=『的智力优势得以发展.大多数的英语学困生,并不是从一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很差,而是在长期积累的不良因素积淀下才越走越远.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平常我们接触的机会不多,说的机会更少,而且我们生活的环境也缺乏英语的元素.但因
4、为社会的发展,父母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因此对孩子学习英语的期望值太高.而作为学生,有的是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屡屡让父母失望,自己也失望;有些是觉得自己成绩不好,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他们就这样由暂时的英语成绩跟不上,发展到使自己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他们害怕上课,作业,畏惧考试,从而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导致他们从一个学习正常的学生走进了学困生的行列.二,关爱英语学困生,消除学困生各种心理因素上的不良品质基于上面的情况,我觉得作为英语老师,首先要多给这些学生关爱,
5、细心呵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导致的不良品质.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多与学生接触,进行心理交流,用你的爱为你的赏识教育打下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能准确,及时把握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思想心理动向,及时了解并及时和他们进行开诚布公地交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并弄清他们心里的想法.学困生只有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才能更激发起学习的劲头.因此,我们还应从学习上多帮助他们,除在教学方法上及时改进,提高其兴趣,鼓励其参与教学外,还需"开小灶"消除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这有助于他们
6、思想稳定;同时也可以建立联系,每周定期进行加强巩固和指导训练,稳定心理,避免重新走上"厌学"道路.三,欣赏学困生,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欣赏和爱护儿童."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长辈的欣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更何况是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的欣赏呢?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重视赏识教育的运用,要懂得激励性评价对于学困生的好处和优越性,要善于运用欣赏的艺术,让他们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信.作为英语老师,对于英语学困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恰到好处地运用赏识教育.(1)让学困生在课堂上安心,舒心.在课堂上
7、为他们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尽量设计一些让学困生都能有机会回答而且不出错的问题,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获得成功感.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上课的时候不会感到忐忑不安,让他们在你的课堂上安心,舒心,更让他们期盼作者简介:罗映华(1967一),女,广东佛山人,大学本科,中学英语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嚣棚教学搽蹊1JIA0xUETANx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主体开展高校第二课堂的研究张庆周青(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