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44884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论文【内容提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与纠正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同时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探讨利用移情减少攻击性以及培养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对儿童的良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摘要题】理论研究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通常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国外引起广泛关注的有关学校情
2、景中儿童之间的欺侮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攻击行为1。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儿童攻击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80年代以前的研究者强调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象弗洛以德的攻击本能理论,道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80年代以后,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引发点,有关个体认知对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受到重视。众多心理学家如Dodge,Frame,Parke,Slaby等.freelpathy),国内外的诸多研究更偏重于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认为它是亲社会行为的源泉。但也有人着手
3、探究移情与攻击性行为间的关系,并得出了相当多的证据表明二者是呈逆反关系的。Feshbach发现6-7岁儿童中,移情得分较低的比移情得分较高的表现有更多的攻击性3。Huckabay和MehrabianEpstein揭示了攻击性与低移情间的高相关关系。BurkaGlenpathyconcerning)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同情感和能考虑他人不幸的能力”,是移情的情感成份。那么移情是怎样影响情绪性攻击或愤怒、工具性攻击,抑制攻击驱力的呢?首先来看移情对情绪性攻击的作用过程。移情无疑会影响愤怒的先前状态,如
4、挫折情绪,受拒斥感或不公平感。具有移情特质的人由于能较好理解他人观点因而曲解他人行为的可能性就小,也就不容易被激怒。事实亦如此,高移情儿童,由于他们情绪表征不同于低移情儿童,因而他们体验的愤怒程度往往低于低移情儿童。另有报告说明,在同样的愤怒情境中,移情组男孩的情绪行为表现较为平静。数据统计也表明,由于受到更多的情绪控制,移情性儿童在社会互动中较少表现出愤怒。也就是说,移情性儿童是在情绪性攻击反应出现之前利用了移情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其愤怒情绪的。移情对工具性攻击或敌意性攻击同样具有抑制作用。对此
5、,既有实验证明亦有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移情促发的行为与攻击行为是不相容的。比如在对一系列关于利他、分享、慷慨等行为的调查研究中,移情被证明为是儿童做出此类行为的关键中介因素。Feshbach3认为,攻击行为具有较多的敌意,容易造成冤冤相报的局面,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同情和关注他人能力的途径,因为个体的积极反应往往会被愤怒和狂乱所压倒。年龄较长儿童比幼儿更容易表现出攻击与亲社会行为的不相容现象;男孩与女孩相比也是如此。简单地说,一个能够考虑他人及具有理解他人需要和情感的移情能力的个体可以成功
6、地抑制攻击性,并因此促进亲社会行为。从理论上看,移情亦被认为是攻击的抑制因素。攻击行为会引起受伤害者的痛苦和悲伤。如果攻击行为的始作俑者是一个移情性男孩,那么看到对方的痛苦和悲伤就会诱发他的伤感情绪反应,于是,这种替代性的移情情绪反应就导致了个体攻击性的降低。OladY和SmithP.K(1993)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社会化,他们比以前更清楚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而且更能体会到别人被欺侮的感情11。Feshbach3的移情三成份模型进一步解释了移情对攻击性行为
7、的抑制作用。Feshbach3认为,移情包括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份:认知成份是辨别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及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情感成份是指情绪反应能力。移情就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是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它是三种成份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辨别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能力。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若要对另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产生移情,此人必须能够从不同人的不同情绪状态中区分和辨认出相关的情感线索。其次要具备更复杂的认知技能,即依据获得的情感线索推测他人的内部情感状态,尤其是
8、建立在采择他人观点基础上的对他人内部情感状态的推测。二者均属移情的认知成份。第三就是情绪情感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观察者产生与被观察者类似的情感体验的能力。我们平常使用的概念通常就包括这两种意思。也就是说,在刺激事件与个体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情感和认知”两种密不可分的中介因素。如果儿童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则他们就能比较准确的采择他人观点,避免冲突,减少误会,并促进合作;另一方面,如果因看到攻击所产生的伤害而引起攻击者的移情痛苦,则儿童亦能较好地处理唤起攻击的情境,抑制将来对他人的侵犯行为。三、移情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