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62230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6
《浅谈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一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攻击”他人的表现。此文将会从心理学、儿童本身发展的特点、家庭、环境方面探讨,应如何正确看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关键词]:儿童;攻击行为;家庭;环境一、心理学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在心理学中,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佛洛伊德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驱力论认为,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和争斗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到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知觉而引起的;社会生态学者认为,个体周围环境的每一个影响都可能
2、引起攻击。在儿童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较多表现为,打人、咬人、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等其它肢体语言引起他人气恼。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性行为,例如,暗地里告诉别人不要和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身体等等。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指儿童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性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我表弟在小的时候就曾出现过攻击性行为。我知道,他很不喜欢他的大伯,因为他觉得他很邋遢,很
3、啰嗦,也很懒惰。我记得表弟每次玩玩具的时候,都不让大伯碰他的玩具,还将他推出门外,甚至,还刻意抓伤他的脸。显而易见的是,表弟的行为属于敌意性攻击。站在“礼貌”的角度的上,表弟的做法肯定是错的,但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场上,他的情感容易外露,代表了他最真实的想法,这是不可忽视的。我这样引导过他,在他玩玩具的时候,想办法让他的大伯也参与进来,让他适应这个人物的存在。我也建议他的大伯在形象上适当地有所改观,至少不会让表弟觉得“讨厌”。工具性攻击是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的行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在实习期间,我的班级是一群托班的宝宝,有一
4、部分孩子“特别喜欢”用告状、“有意攻击”其他小朋友来保护自己或是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是老师的注意。现在宝宝们已经是小班的哥哥姐姐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在日常的行为习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些宝宝,做错事,能够主动承认错误,并且能向对方道歉。我觉得作为教师首先应理解和包容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仔细想想,他们是可以算得上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没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旦他们离开了父母这棵参天大树的庇护,有些孩子就会感觉害怕,没有安全感,变得闷闷不乐、自闭、特别内向等。而有些孩子,就会使自己强势、强硬起来,便出现了“攻击”他人的行为。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其它因素的存在。
5、二、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儿童发展特点的关系众所周知,儿童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特别强。在孩子降临于世的时候,他们本能地哭泣、理所当然地嗷嗷待哺,但当他们有一定认知能力的时候,他们也就具备了学习和模仿的能力了。当前,大量的电视、电影、录像片中的武打凶残情景等暴力情节,引诱儿童模仿攻击打斗、表情凶残、情感冷漠、行为失常等等,甚至形成具有攻击性的人。因此,作为家长,还有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儿童,有效地控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来说,在儿童成长发育的初期,争吵、打架、说谎、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到了幼儿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和越来越明显。4岁前
6、的儿童,男孩比女孩发生踢打、哭叫,表现得大致类同,但是,4岁以后,男孩则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更加稳定。研究表明:幼小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到成年后多数也富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的更明显: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大多数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与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往往把攻击性行为看成是男性的一个标志,是被社会所认可、所接受的。而对于女性来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则被旧社会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惩罚。于是女孩自小就逐渐学会抑制攻击性行为,而男孩却毫无顾及地表现攻击性行为。当然这是旧社会的典型。我想这与他们的“男
7、女有别”是密不可分的。男孩在这个时期特别喜欢看一些战斗、打斗的动画片,像《奥特曼》、《神龙斗士》、《数码宝贝》、《七龙珠》等等,他们看起来都津津有味的,还时不时的玩一次“模拟战场”。而女孩呢,却觉得那是无聊的。反之,男孩们也会觉得女孩们整天抱着个玩具娃娃不放手,是很无聊的行为。但,却符合他们各自的性别差异。三、家庭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解决方法有一次,我回我的小学母校(南京经济学院附属小学)探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