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李氏清暑益气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体会与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氏清暑益气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体会与思考论文.freeletabolicsyndrome,MS)是以胰岛素抵抗(IR)为病理基础,以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表现,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症候群,也称IR综合征或X综合征。目前普遍认为,MS是一种多因素、多机制、多系统的亚临床疾病,和心、脑、肾的增龄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近年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MS患者逐年增多,危害也日益显著,直至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公认的独立高危因素。西医的认识与研究开始于1988年Reaven提出X综合征以
2、后,对于临床诸症并见的MS,西医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freel2;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及(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三酰甘油(TG)≥1.7mmol/L,及(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0.9mmol/L,女性1.Ommol/L。符合上述3项或3项以上条件者即可诊断。2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中医学典籍无代谢综合征称谓,但对其临床表现,如肥胖、
3、消渴、眩晕和胸痹等则有详尽和系统的论述。近年来,不少学者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开展了对此病的辨证论治研究。仝氏1认为,过食和少动是MS的两大横向主因,从而造成食、气、血、火、痰、湿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酿成痰、瘀、浊、脂等病理产物,主张按病情纵向发展的郁、热、虚、损不同病机分阶段治疗。卢氏2认为,本病病机特点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迁延日久致气阴两虚,瘀血燥结。李氏3认为,IR是高血压、冠心病、尿酸血症等的共同发病基础,符合“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效之”的痰浊致病特点。因此,认为MS属于中医“痰证”
4、范畴,其临证应从“痰”论治。胡氏等4认为,MS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不足,心阴亏损,标实为痰浊、血瘀。心气亏虚致“心主血脉”功能下降,血脉阻络,心阴亏损,致虚热炼液为痰,因痰致瘀。王氏等5亦提出脾虚为本,六郁为标(气、血、痰、火、湿、食)的病机观,创建健脾解郁汤(黄芪、山药、生蒲黄、黄连、苍术、郁金、决明子等)健脾益气、清解六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罗氏6采用健脾利湿法治疗103例MS患者,能明显改善症状、减轻体重,血糖、血脂、血压等也有不同程度降低,有效率达89%。另外,当前对从单味药或天然成分到复方的研究,多由具有益气
5、健脾、滋阴清热、化痰除湿和活血化瘀功效的方药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单味中药具有降压、降糖、降脂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可用于纠正MS的多种代谢紊乱,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行性依据。这些药物针对上述证候特点,具有滋阴清热(生地黄、葛根、五味子、玉竹、枸杞子、何首乌、地骨皮、苦参、菊花、桑叶、黄连、茵陈等)、化痰祛湿(泽泻、茵陈、玉米须、虎杖、刺五加、苦参)、活血化瘀(三七、丹参、山楂、蒲黄、银杏)、补益脾肾(黄芪、白术、茯苓、人参、淫羊藿、枸杞子、何首乌、冬虫夏草)等作用。临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组成复方剂型,既可弥补单味中药的不足,
6、又可相辅相成,达到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3李氏清暑益气汤的运用依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MS患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发病呈年轻化。许多渐趋安逸的中年男女常常处于“坐多、吃好、动少”的生活状态,求诊时多见形体胖而不壮、口淡无味、食后腹胀、易疲劳、头部昏沉欠清爽、夜寐鼾重等症,舌质一般较淡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此类患者临床理化检查极易符合MS的标准,而无明显的心脑血管器质病变。根据大部分MS患者脾虚湿盛的主要表现,以及目前中医对该病的病机、治疗用药研究,笔者临床上以遵李东垣脾胃论为先,倡导健脾益气为首要治则
7、。结合吾师颜德馨教授“肥人多气虚痰湿、老年多气虚血瘀”的病机观,临床首选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用以治疗中年MS或现代所谓“办公室综合征”的患者,屡获效验。李氏清暑益气汤原方由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白术、苍术、当归、陈皮、葛根、泽泻、黄柏、青皮、神曲、升麻、生姜、大枣、炙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人参、黄芪为健脾益气的代表药物,配合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扶正培本,黄柏、葛根、泽泻、生蒲黄、升麻、苍术、神曲等共奏化瘀、理气、消食、降脂等祛实之功。实际临证过程中,患者体质各异、求诊季节有别,中医虽有“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但因为中年
8、MS患者症状相似,证型差异甚微,故临床用药可有某些相通之处。4李氏清暑益气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证体会4.1人参、黄芪、苍术每方必用,助脾健运参类多选用炒党参、太子参等性味平和之品,以免性温之品动血伤阴,或性寒之品过于滋腻碍胃。此类患者必有糖耐量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