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

大中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

ID:10615483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大中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_第1页
大中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_第2页
大中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_第3页
大中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_第4页
大中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中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中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大中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切除方法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术前激素替代疗法,手术主要采用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从鞍区各个手术间隙分块切除。术后严密观测患者的意识,尿量和血电解质,及时治疗。结果患者显微镜下肿块全切9例,大部分切除6例,术中放置Ommya囊4例,术后发生尿崩症13例,发生电解质紊乱11例,发生体温失衡5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4例复发。结论术前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术中细致的操作应用及必要的辅助措施,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可有效降低手术

2、死亡率。【关键词】颅咽管瘤;翼点入路;显微技术作者单位:161005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脑外分院颅咽管瘤常置于下丘脑,视神经和视交叉等重要功能区。同时因手术视野狭小,术后并发症重、多,使肿瘤全切除困难。2000年2月至2008年2月,笔者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中型颅咽管瘤15例,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715例大型颅咽管瘤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8~63岁,平均40.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视野改变13例,头痛10例,月经紊乱2例,多饮多尿4例,抽搐1例,走路不稳1例。病程

3、最短15d,最长10年。1.2辅助检查术前均行头颅CT和MRI检查,肿瘤位于鞍上8例,位于鞍上向鞍旁生长8例,位于鞍内鞍上3例;肿瘤钙化6例,无钙化9例。肿瘤直径4.0~7.5cm,平均5.6cm。1.3手术方法术前激素替代疗法,术前常规口服地塞米松0.75mg,3~5d。术中采用翼点入路,利用鞍区的四个解剖间隙来切除。显微镜下解剖外侧裂池与颈内动脉及视交叉池,显露鞍区结构与病变。根据肿瘤的发展方向与垂体柄或下丘脑的关系,选择合适的间隙进行探查。先作瘤内切除,使瘤壁塌陷而与周围组织结构脱离开,从而

4、获得手术操作空间;然后持续牵引瘤壁,直视下将瘤壁与周围组织分离,术中注意辨认和保护垂体柄、下丘脑;分块将肿瘤切除。囊性肿瘤术中发现肿瘤与周围结构粘连紧密,尤其与下丘脑关系密切,不要追求全切肿瘤。可以部分切除肿瘤后囊腔内放置Ommya囊引流管,储液端放置皮下。2结果7显微镜下肿块全切9例,大部分切除6例,术中放置Ommya囊4例。术后发生尿崩症13例,发生电解质紊乱11例。发生体温失衡5例,1例老年男患术后离子紊乱心跳骤停死亡。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颅咽管瘤。随访6个月~5年,平均2.6年,4例复发,无死

5、亡病例。3讨论颅咽管瘤(eraniopharyngioma)是鞍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5%,为先天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和少年。肿瘤常侵犯视路、下丘脑、三脑室、丘脑纹状体、乳头体及边缘系统等结构,与视交叉、颈内动脉、下丘脑、垂体柄以及垂体等重要结构有密切关系。肿瘤多为囊性,囊液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内含胆固醇结晶。有学者[1]将颅咽管瘤按照大小进行分类,小型≤4cm,中型4~7cm,大型≥7cm。大中型颅咽管瘤由于与周围组织关系更为密切,所以治疗难度较大。术后极易复发,部分切除者,复发率几

6、乎达到100%[2]。全切除虽可降低复发率,但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长期以来神经外科界对此一直有争议。3.1手术方式的讨论7术前全面的内分泌检查,高质量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类型并确定手术入路。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颅咽管瘤主要的手术入路有经额下、经颞下、经胼胝体、经翼点和经蝶窦等[2,3]。手术入路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生长方向、与邻近神经血管的关系、是否存在囊性变及瘤腔的大小、肿瘤实性和囊性成分的构成。手术入路的选择应以最小的损伤和最大限度显露肿瘤为主要原则。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并且应用翼点

7、入路,但对三脑室颅咽管瘤宜用经胼胝体前部入路或经侧脑室入路,必要时采用联合入路才能更好地显露并切除肿瘤[2]。本组15例患者由于绝大多数肿瘤为鞍区隔上型与隔下型,因此均经翼点入路,我们体会翼点入路的优点有:①利用或联合利用鞍区4个间隙,切除肿瘤较彻底;②直视下辨认和保护下丘脑神经结构、垂体柄及其供血动脉;③手术路径短、视野大,可充分解剖鞍区各脑池,操作空间较大,对脑的牵拉损伤轻。术中保留垂体柄,可作为手术保护下丘脑神经结构的标志。对于垂体柄的保留,因肿瘤生长部位、瘤体大小及操作方法不同而有差异,隔

8、上型肿瘤与垂体柄可有紧密粘连或破坏垂体柄,可在显微镜下操作,随着肿瘤不断切除而逐步寻找,从鞍隔表面向上分离,多可找到。垂体柄表面极多的纵行静脉髓纹有助于辨认。隔下型肿瘤发生于鞍内,其隆起部与垂体柄一般无粘连,采用环切离断法,绝大多数的垂体柄能得到清楚显露而可望保留。本组病例中垂体柄保留者14例,同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本组囊7性不易全切的颅咽管瘤4例,笔者尝试在囊腔内放置Ommya囊引流管,储液囊放于皮下,术后经皮穿刺引流囊液。依据是:①颅咽管瘤生长缓慢,瘤细胞本身增殖不快;②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