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

ID:10100061

大小:3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5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宣城中学何伟时间:2009年12月1日第四节授课班级:高一(5)班教学目标: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2、品味语言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预习任务: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这个课题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注意?(秋)回顾以往学习过的有关于“秋”的诗句,中国文人对秋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2、,“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的上是普遍的意识了。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能最能说明这种情绪。但中国文化是多元的,也不是所有的文人眼中的秋都是如此伤感与惆怅的,比如一代诗仙李白就为我们美丽的宣城秋景所吸引,写下了《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这不朽的佳作。更有人洞察出,其实秋天也是声色形兼备的,更有甚者,甚至愿意拿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只为了能够留得住这北国故都的秋天。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吧!二、作者简介说到郁达夫,我们可能不太熟悉,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注解1给了我们哪些信息?明确:浙江人,原名郁文现代作家,爱国文人。三、整体感知师

3、:郁达夫虽是浙江人,曾经却在北京大学教过书,题目“故都的秋”,故都是哪里?(即北平),那么为什么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呢?一个“故”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眷念,怀念)师:那么作者心中的故都的秋究竟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怀念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速读课文。师:板书生字词,讲解。师:现在回到我们刚提出的问题,作者一直念念不忘,不远千里要赶上北平,就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的什么?明确:秋味。师:这个“秋味”具体指什么?用文中哪几个词可以概括?明确:清,静,悲凉。师:没错,可见第一段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生:齐读。师: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

4、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是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集中在哪几段?可以再次速读课文。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第3┅11自然段,具体感知景物“清静悲凉”的特点。我把学生分成两大学习组,大组内又以六人为一小组,每组推出中心发言人,接着,明确学习任务:第一组,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标出呈现色彩的景物,划出传递声响的物名。第二组,开动脑筋联想想象,“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看看郁达夫带领我们游览了那些景点?给每幅图景题一个恰切的名字。四、深入探究(一)、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

5、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生成:有五幅画面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大家概括的很好,和我的意见相同,我概括的标题是:虽然具体的词语不尽相同,但都把握住了主要景物。(二)、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请放开声音诵读你喜欢的文句。1、(找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然后问他喜欢的原因,从而

6、引领学生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有重要的表现手法时,点一下。同学说的不是重点的句子,不要过多纠缠。说不出要及时换学生回答,不要用一个人时间太长。实在说不出的,就多找同学读,通过品评来把握。)利用第三段,最多找三位同学活动。体现这幅画面的清来。2、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大家的审美观念和角度不尽相同,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再活动,把“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着重指导那句对话,这句话一定要让一位同学读。一定要放手学生去分析。)3、还有喜欢那两幅图画的同学吗?其实这五幅画都很精彩,因为他们共同体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什么特色呢?顺势总结“故都的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展示五幅图让我们一起带着对郁

7、达夫情感的理解,和故都秋景的印象,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自由读,再点拨,再合读。不要乱读。)(三)转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故都的秋天不仅是这么肃杀的景物,还有“万山红遍”的热情豪迈啊!为什么作者对那些景物视而不见呢?实际上这“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先生的内心情感,他不过是借这肃杀之景表现内心罢了!那么作者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清,这么静,这么悲凉呢?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