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低场磁共振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低场磁共振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关键词】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低场磁共振 大面积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凶险的疾病之一,其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随着低场磁共振检查的普及,对于基层医院放射科医生来说,了解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低场磁共振表现更具重要临床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39例经低场磁共振及临床证实的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低场磁共振表现特征,旨在为临床提供更迅速更可靠更直观的影像学资料。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6月资料完整的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39例,男27
2、例,女12例,年龄39~78岁,其中39~59岁7例,60~69岁28例,70~79岁14例。平均年龄67岁。静态发病10例,动态发病29例;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13例,肢体偏瘫肌力0级16例,其中四肢瘫9例,单肢体完全瘫2例,不完全瘫5例;昏迷5例,失语19例,精神障碍8例,偏盲7例,肢体功能障碍20例。本组39例病人中,经治疗后死亡7人,病死率为17.95%。 2.检查方法 使用XGY0.3TOPER永磁型国产低场磁共振机,头部正交线圈,患者仰卧位,头先进,常规序列扫描T1RA检查均显示大脑中动脉中远段消失。 患者,女,70岁,昏迷3h入院行MR扫描,T2R扫描,
3、T2in入院行扫描,T2WI及FLAIR序列信号未见异常,右侧顶叶脑沟、脑裂较左侧模糊浅平(见图5,6) 讨论 1.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原因及病理改变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由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等大血管主干栓塞引起,发病原因一般是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基础上,血管狭窄,血黏滞度增高,血液滞缓,血小板聚集而形成[1]。大脑动脉闭塞6小时内脑组织血液灌注明显减少,出现急性缺血缺氧引起细胞毒性水肿,梗塞区含水量增高2%~3%,造成T1和T2时间延长,此时间为缺血期,这是磁共振较CT显示早期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2]。目前普遍把脑缺血的超早期治疗时间窗定为6小时之内[3
4、]。急性脑梗死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若能在6小时之内进行溶栓治疗,缺血半暗带的血供恢复,脑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再灌注损伤及脑水肿、脑出血等,因此,早期诊断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显得尤为重要。 2.大面积脑梗死的低场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 大面积脑梗死发生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多见,本组统计占74.9%。起病往往突然,常在晨起或日常活动时发病,在低场磁共振上其超急性期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首先在T2RA显示供血动脉截断或不显影。根据以上几点并结合临床表现,大面积脑梗死的超急性期磁共振诊断是成立的。鉴别诊断:①脑胶质瘤:一般主要的异常信
5、号改变位于白质,密度常不均匀,恶性程度低的胶质瘤水肿和占位效应可以不明显,但其形态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很少呈楔形或三角形。②脑脓肿:磁共振平扫其病灶常位于灰白质交界区,一般灰质较少受累,可出现脑白质指样水肿,形态多为不规则片状,呈楔形或三角形者较少。③脑干脑炎:脑干多呈均匀增粗,环池变窄,而发生于脑干梗死一般无明显占位表现。3.影像学检查比较 CT平扫难以显示发病在12h内的脑梗死灶,通常要在发病24h~48h后才能清楚显示。目前有关急性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的高场磁共振报道较多,特别是灌注成像(PRA像,仍是可以明确诊断的。认为,低场磁共振对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高度敏感
6、性及重要的诊断价值。【参考文献】 [1]顾翠,郭亚萍,马丽岚.46例大面积脑梗死的CT与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1,17:804. [2]高元桂,蔡祖龙.磁共振诊断学[M].第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6-198. [3]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9-862. [4]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全身CT和磁共振[M].第2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