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

ID:83641682

大小:17.7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151****8026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_第6页
资源描述: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维度、层次去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应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为学生搭建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平台,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以此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实现高度发展。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一)凸显以生为本的目标打造高质量数学教学课堂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自行探讨各类知识点的理解思路,引导学生自行表达个人的看法认知,贯彻“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理念,同时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点,从而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二)重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深度教学中,学生需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评估与总结,通过理解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并对此类问题进行大胆思考、大胆印证、大胆实践,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猜测和讨论,教师需创设多样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其整合自身经验和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引导,最大化地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学生后期的深度学习赋予能量。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理清各个数学知识点,并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下,以独特的思考方式,全面、系统地探讨各类知识点的理解技巧,最后通过多角度的数学学习,更深层次地进行问题探讨与验证。这是一个辩证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将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激活。(二)有利于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深度学习期间,学生可自行成组,在主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类定律、知识点和公式,在整理条件、问题时进行自主思考,分析、阐述与问题相关的案例和内容,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与此同时,学生也要结合各类问题进行发散性理解,通过消除“生搬硬套”的理解思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认知当中,去深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1](三)有利于创新数学授课方式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宣讲式授课方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深度学习模式,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数学、理清所学知识点与问题的联系,并构建起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框架。同时,教师可依托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其能够学会运用多种解题思路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消除数学学习过程的“钻牛角尖”现象。[2]三、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解于问。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不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设有利条件。对此,教师可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并在其中设计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深入探究。[3]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教学中,首先,教师拿出实物教具计算器,与学生一起探讨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现人工智能、科学计算器实际应用的相关图片和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环节后,教师提出“试着想一想计算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让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观察以下几组数字,去寻找其中的规律,并使用计算器进行验证。①4,1.2,0.36,0.108,(),()②1.6,4,10,(),(),156.25③1.5,0.75,0.375,(),()在上述题目的探索中,学生需要思考各个数字前后的关系,通过作出相关假设,并逐一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学生在探寻数字规律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学生A在问题①的探索中,使用计算器进行了计算,发现4×0.3=1.2,1.2×0.3=0.36,所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是“上一项乘以0.3就是下一项的数字”,于是填写出括号内的数字分别为0.0324和0.00972两个数。在问题②中,学生B发现上一项数字始终大于下一项,于是使用4÷1.6=2.5,10÷4=2.5,所以这组数字的规律就是前一项数字乘以2.5就是后一项的数字,所以括号内就是10×2.5=25和25×2.5=62.5。经过验算后,发现156.25÷2.5=62.5,也符合相关要求。利用类似的方法,学生顺利地找到了问题③的答案。总之,教师可运用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深度思考,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深度学习进行有效奠基。(二)在教材基础上拓展,引发学生深度学习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都比较基础,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点拨下把握。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利用更多的习题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并鼓励学生使用不同思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问题内容不宜过难,也不宜过于简单,否则会降低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要让学生能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在深度思考、深度分析中实现深度学习,并促进知识点的巩固和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细致说明整数运算的技巧,并举例出相关案例,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理解。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在教授教材的基础上,将内容进行拓展,提出“尝试计算出以下几类整数混合运算”,然后列举出相关题目,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答。①19×96-962÷74②10000-(59+66)×64③(799×40-598×40)÷2010④601×8-399×9×(1000-995)在问题①的探索中,有部分学生看到整式中既有乘除法,也有加减法,瞬间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可给予学生点拨,让学生把握其中的运算规律,即“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由此,学生A发现问题①没有括号,所以乘数法的计算次序要在加减法前,于是写出了“应当先计算19×96和962÷74两组整式的结果,然后将得到的结果相减,最后就变成了1824-13=1811”。在例题②的探索中,涉及了括号、加减法和乘除法,学生B基于之前的经验,很快找到了解题方法,完成了问题的探索,即“例题②要先算出括号内的结果,即59+66=125;然后计算乘除法,即125×64=8000,最后计算加减法,即10000-8000 =2000”。……通过这样的拓展性训练,学生逐渐意识到此类问题的解题重点,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也构建了知识逻辑框架。在接下来例题③的解答中,除了常见的方法,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除了常见的计算方法,还有哪些计算技巧呢?”并指导学生探讨这一问题。学生C:如果按照常规计算,那么就是先计算括号里面的,所以就是(31960-23920)÷2010=4。学生D:括号内我看到两次“×40”,整式的四则运算是可以使用分配率的,所以可以将原来的等式变成“(799-598)×40÷2010”,计算就很方便,而计算的结果也一样是4。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进行点拨:“尝试下例题④有哪些新的解法呢?”学生C就想到,如果这道题不用计算器,难度会很大,但是仔细看其实有简单的算法,就是将601看成(600+1),将399看成(400-1),所以原来整式就变成了(600+1)×8-(400-1)×9×5,此时再使用乘法分配律,将原来的等式变成600×8+8-(400×9-9)×5,就很快能计算出问题的结果。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点的汇总学习,并在课后进行温习与巩固,以加深对该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促进深度探究古人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强调过,“教”“学”“做”要合而为一,才能让学生知行合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不能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应给予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在“做”中深化知识理解,进而更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这也是促使学生将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效途径。[4]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并提供适宜的点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探究。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可为每名学生准备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手中的纸片,了解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握周长、面积方面的理论。接着,在课件中出示关联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手中的纸片自行探索,例如:“一张长方形纸,长6厘米,宽4厘米,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当学生读完题目后,有的学生通过摆弄手中的纸片,想到其实就是将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即可,然后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答案。于是,提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抓住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标准量,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所以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是6厘米,只能是4厘米,便可得到正方形的面积是S=4×4=1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S=6×4=24平方厘米,正方形面积是小于长方形面积的,所以最后纸片剩下区域的面积就是24-16=8平方厘米。”还有的学生想到,“将这个正方形剪下来后,余下的纸片也一定是一个长方形,只需要算出这个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也能得到它的面积。裁剪后图形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新的正方形,另一部分是新的长方形,新的长方形的宽是(6-4)=2厘米,而裁剪后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即4厘米,所以面积就是S=4×2=8平方厘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提出问题:“12个边长均为10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有几种拼法?拼出的图形边长可能是多少?最后尝试算出图形的周长。”接着,引导学生与同桌合作,将彼此的纸片分享出来,通过摆弄、组合纸片得到想要的图形,再在草稿纸上画出图形,标注长、宽尺寸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答案。综上所述,为了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的,教师应当充分整合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拓展教材内容、鼓励动手实践等教学举措,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规律,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既要在深度学习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指导,也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探索,从多个途径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应用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更高阶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