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4959
大小:11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1-12
《课程基地:见证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程基地,裹着教学改革前行 【摘要】江苏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变革,转变了人才培养模式,创设了新的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各课程基地发展的不均衡,基地建设的深入与使用不够,以及对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还需要完善,是目前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新的更高境界;在学科开发上,要追求学科的专业深度;在使用见效上,要突出长期的对比分析;在合作交流上,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通共享;在开放建设上,要广泛集聚社会文化资源;在后续发展上,要注重深化创新引领。 【关键词】课
2、程基地;教学改革;学习革命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11-05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南京,210024)处长。 2011年4月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原创性地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此后的初中、小学相继开启了课程基地建设,随即幼儿园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经过5年的实践,“十三五”全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从没听说、不知道到认识了、参与了、实践了、见效了,终于成为前所未有、影响未来的基础教育的重大创见。 一、课程基地开辟了基础
3、教育新疆界14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的教育创新之举,是新型的教育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为改变教学形式创造了鲜明的教学环境,围绕提升科学素养开设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基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了学习场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开辟了基础教育的新疆界。 1.教学变革,找到了做中学习的支撑点。 弘扬学科实践精神。根据教育的特点和时代需求,以基地提炼学科宣言或精神标杆,并营造学科气场。如江苏省苏州市昆山中学联系学校实际,提炼和确定了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的基本理念,即一是社会责任,以顾炎武高度社会责任意
4、识为基点,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二是文化自信,通过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三是学行合一,以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实践与学习紧密结合的精神增强师生学行结合的意识;四是工匠精神,以顾炎武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为载体,培养师生治学和实践的精品意识。这些注重以生带学、重视实践的理念既有必要,又科学可行。 建立改革教学方式的载体平台。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江苏省锡山高中则是把天堂搬到了离学生最近的地方。为建
5、设好人文课程基地,全校每间教室创设了单独的班级书房,配备工具书,摆上学生自己从书店里选来的近五百种图书,定期更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的阅读支持;同时在原图书馆改建了典藏馆、国学馆、西学馆、百年语文教材展览馆、实验剧场、演讲厅、辩论厅、浅阅读区等多个功能馆;依托冯其庸学术馆的学术支持开出“国学”课程、引进“哈佛演讲与辩论”等课程,还自主开发出了14“经典话剧体验”“新诗吟诵”“问?答”“倾听”等多种活动体验式课程,在丰富课程类型的同时,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长有以来,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关
6、键就在于缺少应有的载体和平台。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整个社区作为基本的课程空间,通过课程基地建设,将附近的本地文化资源都收纳为学生学习的资源,为学生的社区学习、社区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2.教师发展,找到了专业创造的发力点。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课程建设上着力较多,但比较而言,在学科建设、专业创造上相对不够,而课程基地建设,通过教师专业团队,则对学科开发提供重要的空间。南京市十三中2011年成功申报“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后,从理念构建、教学环境、互动平台
7、、课程资源、学习方式、专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彼此支撑,互相渗透,逐步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通过理念构建,使课程建设转型升级。学校围绕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开展了一场“技术化课改”14的新尝试,旨在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突出多元和创生;研究核心内容建模,突出思维和实验;创立新型学习平台,突出探究和合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突出实用和研发;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突出研究和协同;探寻创新教育路径,突出实践和创新。为了突出课程基地建设的专业性、专家性、专门性,学校改变教研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把教研组、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搬到课程基地,让教师和课
8、程基地一起成长,实现教师职业生活的集体转身。学校成立了35人组成的课程专家组具体指导基地建设。教师们边实践、边反思,提高了对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构建了富有职业理想的专业生活。这种对教学实践“小思考”“小探索”,因势利导使“个人见识”放大成为“小众共识”,最终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