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2025
大小:85.9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5-01-06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内江六中2023-2024学年(下)高2024届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第Ⅰ卷选择题(满分14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40分)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一书中统计了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宰相人数及出身(见下表)。表中情况反映了()赵国齐国秦国楚国韩国魏国燕国宰相人数1391871218不详出身宗法贵族5853119不详寒微之士8134194A.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B.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C.天下为公,选贤任能D.任人唯亲转向任人唯贤【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材料中战国时期的各主要诸侯国宰相人数及出身比重来看,寒微之士比重占据较大。结合之前以血缘关系为选拔依据的世官制来看,反映的是任人唯亲转向任人唯贤,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崩乐坏的说法,排除A项;郡县制的出现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B项;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是在部落联盟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汉代豪族在地方社会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如图显示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西汉时期东汉时期(注:图中“人”是指史书上仅提一人之名姓的豪强大族,其背后也是以家族为后盾)A.人口增长数量B.土地兼并程度C.政治中心转移D.儒学传播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图可知,西汉时期,豪族主要分布在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东汉时期,豪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据所学可知,两汉的政治中心不同,西汉都城是西安,东汉定都洛阳,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这些豪强大族的控制,强迫其迁至都城附近,C项正确;材料中两汉时期豪族大姓都分布在北方,两汉时期我国仍然是北方人口多于南方,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看出土地兼并的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的分布情况,排除B项;两汉时期,儒学的影响较大,中国很多地方都受到儒学影响,材料中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分布于儒学传播范围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3.“投壶”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宋代投壶技艺多样,娱乐性强,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司马光说:“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由此可知,宋代“投壶”()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观念B.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倾向C.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D.丰富了市民的体育活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投壶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起到强化礼教、治心、修身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倾向,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投壶与崇文抑武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政府对投壶这一体育活动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说明投壶活动在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及其原因,虽然市民也能参与到这一体育活动中,但丰富了市民体育活动这一说法偏离了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4.雍正初年,朝廷对“教坊乐籍”、“丐籍”、“蛋(蛋)户”,以及某些“文契无存”的“伴当”、“世仆”,陆续放免为良,“列为编户”。乾隆时规定“佃户雇佣耕种工作之人,并店铺小郎之类,平日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者,亦无论其有无文契年限,俱依凡人科断”。该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A.社会阶层等级逐渐废除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人身依附关系彻底废除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宣布改贱为良,户口编入国家正式户籍,贱民阶层数量的减少,乾隆时期,农业雇工,包括店铺的营业员等社会地位的提高,以上信息反映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项正确;社会阶层等级逐渐废除说法错误,排除A项;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人身依附关系彻底废除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A.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B.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C.西学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D.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所学可知,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掀起热潮,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近代救亡图存运动达到高潮,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西学东渐推动了政治革新,选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如表所示为1928年和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由此可知,当时的关税改革()年份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19284.1%5.5%193428.9%15.7%A.源于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B.体现了政府回收主权的成果C.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了便利D.降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成本【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34年与1928年相比,南京国民政府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运动,体现了政府回收主权的成果,B项正确;民众反帝爱国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官僚资本的膨胀出现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排除C项;关税变化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成本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B项。7.抗战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展开了货币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各根据地建立银行、发行抗币,最终驱逐了伪币,排斥了法币,确立了抗币在根据地中的本位币地位,稳定了根据地的市场。据此可知,抗币的发行A.推动了正面战场抗战的胜利B.缓解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压力C.改变了敌我双方的经济力量D.增强了民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确立了抗币在根据地中的本位币地位,稳定了根据地的市场”可知抗币能够稳定经济发展,利于民生,因而能够增强民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故选D项;根据地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正面战场的关系并不直接,排除A项;抗币的发行驱逐了伪币,稳定了经济运行,但材料中无法得知抗币发行对生产活动是否有促进作用,因而无法得知是否能够缓解根据地经济压力,排除B项;材料仅可知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货币使用情况,无法得知敌我双方整体经济力量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8.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发出通知提倡在新闻宣传以“勤劳致富”代替“劳动致富”。至此中国社会的舆论宣传“致富”的途径和方式不再限于“体力劳动”,并扩展到“体力劳动以外的技能、经验、经营管理”等方面。这一变化表明( )A.改革实践不断对理论提出要求B.革命观念依然在束缚经济发展C.多样化的生产分配方式逐步确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发出通知提倡在新闻宣传以‘勤劳致富’代替‘劳动致富’”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中央在社会舆论上对致富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了新宣传,说明致富理论的创新是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A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勤劳致富’代替‘劳动致富‘”可知,其改变的是一种社会致富途径思想,未体现革命观念依然在束缚经济发展,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央发出通知提倡在新闻宣传以‘勤劳致富’代替‘劳动致富’”可知,其体现的是中央在宣传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多样化的生产分配方式逐步确立,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开展,仅仅凭借“初期”无法确定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已经推行,另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而材料仅仅强调了中央宣传新的致富途径和方式,无从推断该提倡是否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9.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成立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种变化( )A.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D.说明了罗马法律的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信息,早期罗马法更强调法律程式,对合同欺诈行为没有撤销、索赔的规定,这不能遏制贸易中的欺诈行为,不利于商贸活动的进行,后来欺诈诉讼创立,这有利于商贸活动的开展,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罗马法规范了商贸活动,这不仅仅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也能维护平民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这一变化缓和了商品活动中交易双方的矛盾,没有特指平民和贵族,排除C项;罗马法完备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D项。故选B项。10.二战后,西欧国家政府制定计划,鼓励农民合作使用拖拉机,还向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政府的援助促进了重新造林、电气化、灌溉项目和道路建设,战后20年里西欧农业经历了“绿色革命”,生产力提高了30%,法国、荷兰等成为主要的食品出口国。该材料反映了()A.西欧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B.西欧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证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合理性D.西欧国家经济体制发生异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使得西欧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合理性,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欧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证,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2年建立的“美国之音”在二战后成为美国政府向苏联民众宣传的主要工具,不仅推广美国生活方式,更宣扬“自由世界”原则。从1949年开始,“美国之音”在乌克兰、立陶宛等地用当地语言广播。由此可见,“美国之音”()A.建立初衷服务于美国冷战战略B.主导了“自由世界”宣传工作C.推动了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发展D.逐渐发展成为一柄“冷战利器”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二战后......推广美国生活方式”“宣扬‘自由世界’原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二战后美苏展开冷战,逐渐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美国之音”向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美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发挥了和平演变的作用,逐渐发展成为一柄“冷战利器”,D项正确;“美国之音”成立于1942年,冷战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缺乏比较信息,B项中“主导”无从谈起,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俄乌冲突”且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抵制或选择性过滤西方影响的艺术家当中,以泰戈尔为代表的印度艺术家最为突出,他们坚持从民族传统寻找灵感。20世纪末,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家转而从民间艺术寻找新的风格。不过,即使拒绝西方态度最为坚决的画家,他们也难以完全逃避西方的技术材料和模特的影响。这表明A.民族传统是世界艺术发展的根源B.民族性和世界性影响现代艺术C.西方文化侵略已渗透到世界各地D.反殖民主义文化成为世界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坚持从民族传统寻找灵感”“难以完全逃避西方技术材料和模特的影响”可知,体现了民族传统和西方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即民族性和世界性影响现代艺术,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艺术发展的根源,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西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但不能表述为西方文化侵略,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反殖民主义文化,D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6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于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社区产生的背景,并指出西方近代以来社区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答案】13.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原有救济方法的不足;城市基层治理的传统等。特点:结合多方力量扶危济困;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社区行使自主管理;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数量多、分布广;提供多种社会服务;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14.特点:起步晚,发展快;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社区管理多元化;社区建设与时俱进等。意义: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中国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基层民主自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可得出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一“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得出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根据材料一“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可得出原有救济方法的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欧洲近代城市有基层治理的传统等。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可得出结合多方力量扶危济困;根据材料一“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可得出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根据材料一“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可得出社区行使自主管理;根据材料一“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可得出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数量多、分布广;根据材料一“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可得出提供多种社会服务;根据材料一“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可得出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几个时间点“1986年、1995年、2000年和2017年”及所取得的成就可得出起步晚,发展快;结合材料的时间可得出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二“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可得出社区管理多元化;根据材料二“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可得出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根据材料二“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可得出社区建设与时俱进。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可得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材料二“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可得出促进基层民主自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是基层治理的探索,有助于提升中国社会治理水平。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角度内涵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看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表明,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关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融都在发展。 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从中国历史上先后实行的民族政策看,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差异的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内聚成了中国统一的格局。从历史传统看民族关系各民族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历史阶段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角度: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融都在发展。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期,但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期;元朝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期,但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与中原汉族杂居通婚,采用汉族耕作方式,逐渐定居。中原民族大量迁往江南与江南少数民族交融,促进了江南开发。北朝统治者更是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创立了均田制、租调制、参照《周礼》革新官制,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元朝结束自唐末五代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元朝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与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交融,元朝统治者将行省制推广到原吐蕃地区以外的几乎所有民族地区,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民族往来。综上所述,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解析】【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观点阐述类,时空是古代的中国。题目要求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历史阶段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题目给定的角度有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看中国的民族关系、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从历史传统看民族关系等四个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根据历史立德树人的要求,考生可以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融都在发展。因此得出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期,但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期;元朝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考生在论述本题思路是分别从魏晋南北朝分裂,但是民族呈现出交融的态势,元朝统一,也推动了民族交融两个方面举例进行论证。考生第一步先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根据所学知识,考生可以列举民族交融表现:从北民南迁,北方政权国号多为以前汉族政权的国号,游牧区也开始有农耕出现,胡汉杂居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事例进行论述,得出结论:国家虽然未完成统一,但是民族交融很频繁。考生第二步论述元朝统一,同样也促进了民族交融,考生可以列举民族交融表现:元朝外国人到中国定居和中国人通婚,新的民族产生(回回),回回是民族交融的产物,考生也可以列举元朝的行省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民族往来。最后,考生得出结论,不管归家是否完成统一,都存在民族交融,而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向下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的制度统筹规划,还是基层政府的地方改革实践,政府始终处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导地位。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基本是通过分阶段、分步骤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以实现户籍制度所附载利益的剥离与扩散,从而改变户籍制度的粘附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由逐步松动到有限突破再到一体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如上海市的蓝印户口即是一种独有的载体形式。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回归人口登记的本原功能,即通过逐步剥离户籍制度福利分割、社会分层等冗余功能,还原了人口信息记载的基本功能。——摘编自邹一南《户籍制度改革的内生逻辑与政策选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伴随着国情的变化而调整;以政府为主导:具有渐进性;措施具有灵活性;还原户籍的基本功能。(2)意义:更好地保障了流动人口的福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解析】【分析】【详解】 第(1)问,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改革特点,学生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不能仅仅答出改革的内容。从“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可知伴随着国情的变化而改革;从“政府始终处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导地位”可知改革以政府为主体;从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由逐步松动到有限突破再到一体化可知改革具有渐近性;从“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可知改革措施具有灵活性;从“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回归人口登记的本原功能”可知还原户籍的基本功能。第(2)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要系统分析材料再提炼答案,可以从保障流动人口的福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市民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陈嘉庚(1874—1961年),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一年内募集捐款1.44亿元,支援祖国抗战;还组织华侨机工3200多人回国服务。1938年,来自南洋各埠的164名代表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在大会上历数了日本侵华种种罪行,并呼吁大家支援祖国抗战。国民参政会召开期间,他致电“在敌寇未退出我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的提案,之后还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毛泽东题词赞誉陈嘉庆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6年11月,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创办的《南侨日报》,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1949年,他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摘编自《闽南文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抗战以来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嘉庚取得这些历史贡献的原因。【答案】(1)贡献:建立抗日团体,组织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输财救国,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反对投降分裂,敦促一致对外;从舆论上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献计献策。(答到三点即可)(2)原因:个人的革命资历与领导才能;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担当;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等。(答到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贡献:根据材料“来自南洋各埠的164名代表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可分析出建立抗日团体,组织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根据材料“他一年内募集捐款1.44亿元,支援祖国抗战”可分析出输财救国,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根据材料“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可分析出反对投降分裂,敦促一致对外;根据材料“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创办的《南侨日报》,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可分析出从舆论上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根据材料“他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可分析出为新中国的建立献计献策。(答到三点即可)【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结合陈嘉庚个人的才能可分析出个人的革命资历与领导才能;根据材料“募集捐款1.44亿元,支援祖国抗战;还组织华侨机工3200多人回国服务”可分析出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担当;根据材料“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可分析出与时俱进的品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等。(答到三点即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