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473138
大小:1.44 M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9-14
《古今词义的异同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讲人茹益主要内容一、古今词义的演变(传承与存废)二、古今词义的差异三、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一、古今词义的演变1、古用今废词:古祭祀名:祠、礿、尝、烝毛传: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牲畜种类词:豯、豝、豣;犙、牭。骆——《说文解字·马部》:“马白色黑鬃尾也。”骠:黄骠马,指一种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駰驠馰騽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兄、弟、马、牛、羊、农、牧、土……2、古今义同词: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虹,虹饮,“出虹
2、自北饮于河”。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羞:《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楚辞》:“肴羞未通,女乐罗些。”古义指“肉食品”,或泛指“食”。今义指害羞,不好意思。痛恨:《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常用义为痛心和遗憾。今常用义为仇恨,怀恨。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古义为询问、咨询。今义为探访、访问。(2)同中有异王力称“微殊”,并言:在古今词义问题上,难处不在同,
3、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处理时,困难不在于相同,而在于相异;不在于完全不同,而在于同中有异。注意求同别异,着眼于异。二、古今词义的差异(一)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五种几何关系。《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罗大经《鹤林玉露》:仇泰然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古义今义义素一蔬菜
4、蔬菜义素二肉蛋奶等副食菜睡《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古义今义义素一坐着打盹坐着打盹义素二各种姿势睡觉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大戴礼记·
5、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古义今义动物的总称专指昆虫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羹《左
6、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十五从军行》:“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义今义带汁的肉汤类的食品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国语·越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后来指坏人的帮凶。爪牙(二
7、)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1、由褒义变为贬义《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锻炼周纳古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贬义。今义: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通过实践使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提高,褒义,如“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等。锻炼2、由贬义变为褒义祥:《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古代既可指吉兆也可指凶兆,用作中性词。后来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