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一)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重具像思维。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例如:1.“IhopemypresenceheretonightisfurtherproofoftheimportanceweBritishattachonrelationswithyourgreatcountry.”“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祖国的关系。”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proof,importance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2.Wisdompreparestheworst;butfollyleavestheworstforthedayit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此例中的抽象名词wisdom,folly汉译时都转换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人。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英美人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像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具像思维要求取向与取义相结合,特定的思想要寄寓于具体的物象之中,借助具体物象叙事述理,表达概念,情感和意向;而抽象思维则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形式,通过对物象的统摄以严密的逻辑语句叙事说理,表情达意。这一点从古诗“秋思”与译文的对比中可见一斑。原诗的前三行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行诗句中连续使用了九个名词,并列了九种具象,萧瑟凄凉之景,空旷冷落之感从这九个象语中凸现而出,悠然而生,无须任何赘词冗语。反观英译文:Oe'r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flyeveningcrows;Neathtinybridgebesideaclearstreamflows;Onancientroadinwesternbreezealeanhorsegoes;译文句式工整,词义贴切对应,韵律和谐自然,但原句中具象组合改换成三个完整的逻辑语句,这既是英语遣词造句的语法要求,更是由于严密的抽象逻辑思维表达形式的需求。(二)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在表达思想时,英语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他们习惯先交代要点,而汉民族习惯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英语在谋篇和遣词造句上遵循着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如:Soccerisaverydifficultsport(topicsentence).(1)Aplayermustbeabletorunsteadilywithoutrest(2)Sometimesaplayermusthittheballwithhisorherhead.(3)Playersmustbewillingtobangintoandbebangedintobyothers.(4)Theymustputupwithachingfeetandsoremuscles.上面的这段话中,主题句(topicsentence)也就是文章的中心,(1)(2)(3)(4)句是用来说明主题句的。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前因后果”。如果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通常这样说: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肉的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运动。又如: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goodfortunemustbeinwantofawife.(J.Austen,Prideandprejudice)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个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西方民族“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往往将句子的语义重心放在的开头,而东方民族“从众归一”的思维方式往往将句子的次要语义部分放在句首,而将重心放在句子的末尾,以示强调。(三)个体分析性思维与整体综合性思维 分析型思维和综合型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东方民族的思维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结构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和组词造句中较为灵活的语序结构;而综合型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组词造句中完全依据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则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喜欢用具体细腻的词,而汉语则更偏爱概括模糊的词。例如:“说”这个词,在英语中有“say”,“speak”,“tell”等说法,他们可以表达不同情况下“说”的意思。这样会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则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汉语把隆起的地表称为“山”,它包括丘,小山和崇山峻岭;而英语则要三个词:Mound(丘),Hill(小山)和Mountain(崇山峻岭),英语没有像“山”这样的统称词,因而不用“山”这个概念,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是不同的。二、思维方式差异与英汉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由于英汉思维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翻译时要注意到这种差异的存在,根据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对词句作必要的调整,提高译文质量。下面主要从词语和句子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一)词语层次由上可知,英语中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词来描述时间和表达观点,而汉语倾向于用具体的词来表达,汉译时我们可以将英语的这类名词翻译为汉语的具体名词。如:“We,theChinesepeople,haveournationalself-respectandpride.”汉语可译为“我们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此句中用具体名词“自尊心”和“自豪感”来翻译英语中抽象名词“self-respectand pride”。由于英语注重逻辑,重形合,句中各成分常用连词或代词来指代,汉语句子结构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贯通,语境的映衬,少用连接词。英语的关系代词和冠词、副词在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应的词类,因此在翻译时常用意合的方式转换。如:“AndItakeheartfromthefactthattheenemies,whoboastthattheycanoccupythestrategicpointinacoupleofhours,havenotyetbeenabletotakeeventheoutlyingregions,becauseofthestiffresistancethatgetsintheway.”试译:由于受到顽强抵抗,吹嘘能在几小时内就占领战略要地的敌人甚至还没能占领外围地带,这一事实使我增强了信心。除名词和连词外,英语中的介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介词的使用在英语中非常活跃,可以用来表示虚泛意义,这也是西方抽象思维在语言使用上的体现。翻译时可将这些表示虚泛意义的介词转译成具体的词,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TheKremlinisturningwestwardsforcapitalandtechnology.”克里姆林宫正在转向西方寻求资金和技术。(二)语句层次由于中西思维习惯的不同,英汉互译时语句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首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所谓“意合”主要是靠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英语结构紧凑严密;汉语结构简练明快。英语常以主谓结构为主干,层层搭架其他结构向外扩展。例如:“Thelittleboy,whowascryingasifhisheartwouldbreak,said,whenIspoketohim,thathewasveryhungry,becausehehadnofoodfortwodays.”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英语句子,看起来似乎很长,实际上主句是“Theboy…said…”,五个分句挂在主干上,并由连接词粘合在一起,这种形合显得非常有层次和秩序。该句译成汉语为:“那个小男孩正在哭泣,好像很伤心。当我问他时,他说很饿,已两天没吃东西了。”由于汉语句子重意合,不强求语言形式,连接词使用很少,句子的逻辑连贯靠句意本身,因而,译文较符合汉语的叙事方法。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使得汉语中短句较多,而英语中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如:“WhenSmithwasdrunk,heusedtobeathiswifeanddaughter,andinthenextmorning,witha headache,hewouldrailattheworldforitsneglectofhisgenius,andabuse,withagooddealofcleverness,andsometimeswithperfectreason,thefools,hisbrotherpainters.”这是一个并列句。第一个主句(heusedtobeathiswifeanddaughter)带一个时间状语从句;第二个主句(hewouldrailattheworld)前带有两个介词短语,分别为表示时间和方式的状语;第三个主句(hewouldabusethefoolshisbrotherpaint-ers)带有两个介词短语,做并列方式状语。在汉译这类长句时,我们可将其拆分为若干个短句,以使文章更为流畅和符合汉语思维习惯。原句可试译为:“史密斯喝醉酒之后常常打老婆和女儿;第二天带着头疼发牢骚,抱怨世人不能赏识他的才华。他痛骂同行的画家都是糊涂虫。话很尖刻,有时候也很有道理。”其次,由于受逆向思维的影响,英语中有时先果后因,先求证后假设,先论证后让步,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英语中用back,after,past指称过去的时间,而用forward,before,future指称未来的时间,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用“前”指过去的时间,用“后”指称未来的时间。这时我们进行英汉互译时则需对语序重新调整,对词汇重新选择,以符合各自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例如:“Wecangainnolastingpeaceifweapproachitwithsuspicionandmistrustorwithfear.”如果我们以怀疑、不信任或者恐惧的心情去寻求和平,那就得不到持久的和平。在上面的例句中,原文是果在“先”因在“后”这符合英语民族的思维逻辑和表达习惯,而在汉语中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则是因在先果在后。同样,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对于涉及到“前,后”概念的表达上,也必须注意英汉思维顺序的差异,不能照词(字)直译。只有掌握其中规律才能使译文准确无地误诠释原文的表意和内涵。如唐诗《登幽州台歌》的英译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译文OnClimbingtheToweratYouzhouTr.许渊冲WherearethesagesofthepastAndthoseoffutureyears?Skyandearthforeverlast,Lonely,Ishedsad tears.诗中第一句“前不见古人”中的“前”译文中用了英语中表述过去的词“past”而第二句“后不见来者”中的“后”却用了英语中表述未来的词“future”.通过这样的词汇转换使译文既达意传神,又符合英美人的思维习惯。英美人和中国人在时间概念上表达方式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不同所引起的,中国人是面向着过去来区分时间先后的,而英美人是面向着未来来区分时间先后的,不注意这种差异就会造成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