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245730
大小:6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4
《《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第四节课)这节课的准备工作花了很长时间,但总体来说却是得不偿失的。由于经验的不足,教材的把握不够,以致没有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导致课堂的教学偏离。现在就这一堂课谈谈自己的课后反思。A:教学所思一.创造学生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兴致的学习,直接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展示图片,让学生去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说出图形左边和右边相同的特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二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2、,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因此通过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两边会一样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左右之分是以图形中间那条直线为界线,可以通过对折来证明图形左右两边的大小一样。通过观图激趣,设疑导入的活动,以达到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的教学目标,。然而,在这里的教学用时仓促,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导致有相当多数的学生没有理解到对称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的特点,没有为讲解对称图形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没有让学生思考并找出,用什么方法证明图形左右两边的大小一样,更没有使学
3、生了解到这些图形的特点-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知识。整个教学有点概念的“模糊化二这里的教学本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最好的时机,却因为时间把握及目标要求的失当把握错失良机。进而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二、通过协调合作、感观认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直观、深刻这节课只是感性认识,我想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对称图形,应该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设计让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折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物的平面图形,并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图形,怎么折的,重合了吗?最后说一说是对称图形吗?选择乒乓球拍、蜘蛛、树
4、叶,一个耳朵的茶杯等,作为认识对称图形及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折痕,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这样做可以弥补上一环节的不足。这个环节虽然对部分同学感到困难,但是通过互相启发还是能做出来的,达到强化对称图形特点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地突出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正确找、画对称轴的教学重点,突破准确找对称轴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折、画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发调动了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情感、意志、兴趣、注意、动机都趋于积
5、极化,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步得到发展。而不要选择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学生没有学过的菱形作为学具,既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又没有达到目标要求,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活动。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二一切事物倘能与美相接便立即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引得主体跃跃欲试,产生追求的强烈愿望,这正是美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从学生的学习的心理过程来看,认知过程与审美情感本身就是深刻地渗透在一起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以及由知识到智力的转化都需要借助情感媒介而实现,
6、而审美情感正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最有效的动力。因此,为了突出教学目标: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学会欣赏数学美。我觉得应该设计采用多媒体播放精美的对称图形,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在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陶醉美感中,感受到数学的美,从而促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自己动手创作出一幅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来,激发其创新的动机。然后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怎样剪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尝试剪出对称图形。这样比让学生单调的欣當和单独完成剪一剪的效果会更好。只有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教学所感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
7、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学生的“游戏情境”和“活动情境二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辅以游戏的教学,如“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能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J睾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本来教材中对于对称图形的学习只是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
8、多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及指出他们的对称轴并动手操作,可以更好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所以老师在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应给他们留出足够的动手和思维活动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