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25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25例临床分析【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周I韦I关节损害为卞的多系统炎症性免疫性疾病[1],常伴有关节以外的其他脏器病变。肺组织常常受累,其中肺间质病变也不少见[1]。现将我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9月诊治的89例患者中伴有肺间质病变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例,女14例;年龄24〜80岁,平均52.1岁。诊断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规定的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病程210年
2、15例(75.0%),<10年5例(25.0%)。1.2临床表现20例均有RA反复活动史,如多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呈对称性、关节活动受限或畸形、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滴度、红细胞沉降率及血小板升高。临床检出伴皮下小结5例(15.0%),胸膜炎4例(20.0%),肾损害2例(10.0%)。其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9例(45.0%),气急6例(30.0%),活动后气急9例(45・0%),另有5例无明显不适。体检肺部闻及velcro杂音5例(25.0%)。胸部X线片示网状阴影10例(50.0%)。胸部CT异常有网状阴影10例(50.0%),囊状改变2例
3、(10.0%),结节状阴影5例(25.0%),胸腔积液3例(15.0%)o肺功能检查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障碍,肺弥散功能障碍,肺活量和肺总量降低。动脉血气分析(Pa02)<60mmHg4例(20.0%),但PaC02却不升高。1.3治疗与转归25例均给予联合治疗(非當体抗炎夯、甲氨蝶吟、来氟米特、白芍总昔等)以及联合乙酰半胱胺酸、吸氧等治疗。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对症处理。12例患者临床症状(气急或活动后气急)消失,3例气急等症状好转,5例肺间质病变未进展,复查动脉血气分析缶02升高。以上症状好转均伴随关节症状得到控制。2讨论有报道[2JR
4、A患者约1・6%~40%可伴有肺间质病变。本组89例RA患者中20例伴有肺间质病变,发生率为22.5%,与上述报道接近。RA合并肺间质病变的发生机理至今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基因表达改变;②免疫复合物性损伤;③肺泡巨嗜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的作用;④细胞因子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前列腺素等)[3]。也有学者对RA患者进行肺活检[4],发现有胶原纤维增生,提示有肺间质纤维化的改变。有学者以为引起这种改变的机理可能是一种免疫反应[5.6];另外,一些药物亦可引起肺间质病变,如细胞毒药物及非备体抗炎药等3]o必要时可停用相关药物
5、一段时间加以相鉴别。另外需与其他引起肺间质纤维化的疾病鉴别。分析本组患者临床资料,我们认为RA患者具有下列临床特征时应高度重视是否合并肺间质病变:①病程长,且伴RA反复活动倾向;②关节及关节外症状均突出者;③长期咳嗽者;④肺功能有限制性通气障碍者;动脉血气分析有PaO2明显降低却无PaC02升高者。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一经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弥漫者肺间质病变的治疗几乎无意义)。其原则主要为控制原发病及対症治疗。目前多主张使用联合治疗方案,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现在冇很多新疗法[7]及中医疗法也可以尝试。我们应用N.乙酰半胱胺酸(富洛施)治疗[8],
6、取得较好疗效,许多研究已证实有效,可以推广。但是对于肺间质病变,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高分辨率CT联合肺功能检测可能成为无创、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之O参考文献1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97.990.2崔祥宝,王鸣歧,萨藤三.实用肺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19.420.3赵占胜,金玉怀,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22(6):307.309.4ChampagneB,TremblayP,CantinA,etal.ProteolyticclearageofICA
7、m・Ibyhumanneutrophilelastase・JInmmunol,1998,161(11):6398.6405.4GabbayE,TaralaR,WillR,etal.Interstitiallungdiseaseinrelentonsetrheumatoidarthritis.AmJRespirCirtCaneMed,1997,156(2Ptl):528.535.5BankierAA,FleischmaunD,KienerHP,etal.PleuralandpulmonarychangesWillinthescopeofrheumatoi
8、darthritis.Ra.diolosy,1996,36(8):637・645.7郝平,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