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1-2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1-2

ID:40682499

大小:26.7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6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1-2_第1页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1-2_第2页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1-2_第3页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1-2_第4页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1-2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绿》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山东德州市耀华中学韩老师一、教材分析:《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多

2、角度地细致地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2.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3.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2.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四

3、、课前准备: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朱自清的《绿》,去感受大自然的本色,领悟绿色所赋予我们生活和生命的生机。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二、走近作者1.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

4、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2.补充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于1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中华民国政府打内战。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中华民国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

5、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挽联:一世精神归石表,已剩丰功垂史册,泪添九曲黄河溢,良操美德千秋在。满堂血泪入云天,犹存大节誉人民;恨压三峰华岳低,亮节高风万古存。3.背景介绍《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

6、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设计意图:适当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棱(léng)角  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文本。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教师补充:文章中最能显示作

7、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抓住“文眼”来写“绿”的?学生讨论上面问题,后明确:1.写景有三个立足点。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瀑。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第三个立

8、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