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因(分二科)

叙因(分二科)

ID:37687254

大小:55.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28

叙因(分二科)_第1页
叙因(分二科)_第2页
叙因(分二科)_第3页
叙因(分二科)_第4页
叙因(分二科)_第5页
资源描述:

《叙因(分二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瑜伽師地論》卷六.《披尋記》P171-174.1997/2/18.Tape62子二、敘因(分二科) 丑一、問問:何故彼外道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這是第四科「計我論」。這一科又分四科,第一科是「標計」,有所計和能計。第二科是「敘因」,敘因先是「問」,第二科是「回答」。「何故彼外道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這是問。這底下第二科「回答」,回答裏面先「總標」。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總標答:由教及理故。「由教及理」,所以他「有如是見、有如是論」,這是由教。第二科「由理」。寅二、別釋(分二科) 卯一、由教教如前說

2、。理者,「教如前說」。卯二、由理(分二科) 辰一、出彼人理者:謂如有一爲性尋思,爲性觀察,廣說如前。這是第二科「由理」,裏面先「出彼人」,那個人是「爲性尋思,爲性觀察,廣說」,像前面說過了。辰二、顯彼思(分二科) 巳一、標列二因由二種因故,一、先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覺,得有作故。「由二種因故」,這以下是「顯彼思」,顯示彼外道內心的思想,內心的思惟。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標列二因」,那二因呢?「一、先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覺,得有作故」,這是二因。第一因是「先不思覺」。這個外

3、道他舉出來二種情形,證明是有我的。第一個,就是一個…一種人,他不是先有思覺的,最初他並沒有特別的去思惟、觀察,他就有「我」的感覺。不是預先觀察、思惟,然後才有我的感覺,不是,他沒有去觀察,沒有去想什麼,「率爾而得」,就好像很自然地,就有「我」的感覺,這是一種情形。這個「薩埵」是有情,有情也就是「我」的意思,這是一種情形。第14頁,共14頁《瑜伽師地論》卷六.《披尋記》P171-174.1997/2/18.Tape62第二種情形,「先已思覺,得有作故」。就是一開始,他心裡面要思惟觀察是我、有我,然後才能有所作爲

4、的,這是一種情形。一共有這麼兩種情形,這是二因。巳二、別釋其相(分二科)午一、不覺為先而起我覺(分三科) 未一、標彼如是思,若無我者,見於五事,不應起於五有我覺。這是第二科「別釋其相」,前面「標列二因」,以下再解釋二因的相貌,先解釋「不覺爲先而起我覺」,先解釋第一因。解釋第一因,先「標」出來。「彼如是思」,彼那個外道這樣思惟。「若無我者」,若像佛法裏面主張沒有我,若這樣的話呢,「見於五事,不應起於五有我覺」,我們接觸五種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生起五種有我的感覺,不應該這樣。事實上,我們有我的感覺,那可見佛法裏

5、面說無我是不對的。這是先「標」出來,底下再把這五種事情「列」出來。第一個先是「於色」,這是五蘊裏面的第一個色蘊,從色蘊這上面來說明「有我」。未二、列(分五科) 申一、於色一、見色形已,唯應起於色形之覺,不應起於薩埵之覺。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看見一個人的容色相貌,看見了以後呢,若是沒有我的話,「唯應起於色形之覺」,只是看見這人的相貌、氣色是這樣的,就這麼感覺就好了。「不應起於薩埵之覺」,不應該生起來一個有情的感覺;這個人是個有情、是有我的,不應該生起這種感覺。但是事實上我們是生起有情的感覺了,這個人是一個

6、有我的,那足見還是有我才是對的。申二、於受二、見順苦樂行已,唯應起於受覺,不應起於勝劣薩埵之覺。這是第二個約受蘊,色受想行識五蘊裏面的「受蘊」來說明這件事。「見順苦樂行已」,就是日常生活裏面我們看見一個人,他是遭遇到順於苦惱的事情,或者是遭遇到順於快樂的事情。這個「行」就是事情,就是樂受的事情、苦受的事情。看見這樣的事情之後呢,「唯應起於受覺了」,若是沒有我,就只應該:這個人受苦、受樂就是了。「不應起於勝劣之覺」,沒有我就不應該生起:這個人他能夠有本領,能得到很多的富樂,這個人是很殊勝的人;這個人沒有本事,他

7、遭遇到很多的苦惱,這個人是劣弱、沒有能力的人。就不應該有這種想法,第14頁,共14頁《瑜伽師地論》卷六.《披尋記》P171-174.1997/2/18.Tape62只是受苦、受樂就這樣子分別就好了,不應該起勝劣的想法。但是我們人偏偏就是要這樣分別,「起勝劣」有情「之覺」。那這也可證明還是有我的。申三、於想三、見已立名者,名相應行已,唯應起於想覺,不應起於刹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陀羅、佛授德友等、薩埵之覺。第三個約想蘊來說。「見已立名者」,看見了一個人的時候,就是要這個人叫什麼名字就會這樣想,這個是屬於想蘊。「

8、名相應行已」,「名相應已」怎麼講?這個人是叫某甲,你就說他是某甲,就是相應了。因爲他是某甲,你說他是某丙,就是不相應了,那就是不對。譬如這個人是張先生,你說他是趙先生,這是不對了。他是趙先生,你說他是張先生,那就是不相應了。說是「見已」就要想他叫什麼名字,想的很對、很相應,這也就好了。「唯應起於想覺」,若沒有我,就是這樣子就對了;就是生起名字的分別心,就是對了。「不應起於刹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陀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