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303236
大小:6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3
《呼风唤雨的世纪导学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设计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十一小学陈小芹课题29 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主备教师陈小芹教案设计背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语文的本真。所以教学时,从课题入手,找出课文的中心句,抓住重点段,积极开发文本训练点,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走进文本,通过“读、想、议、悟、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理解、品味、运用语言,与文本的对话,感受科技的魅力,畅想未来科技发展,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教材解读《呼风唤雨的世纪》是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科技成就”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课文层次清晰,语言精练,用词准确,运用比较、举例子、引用、比喻等方法,展现了百年科技发展画卷,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探索
3、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理解“发明”和“发现”的区别,感受本文用词准确的特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读、想、议、悟、写”教学法,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渲染,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怀,实现想象与读写相携共生。教学准备ppt幻灯片;搜集、阅读农耕社会人们生活及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学习过程导案学案课前预习1、搜集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2、设计预习作业。1、搜集、阅读农耕社会人们生活及20世
4、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2、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课中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激趣,质疑问难:读到“呼风唤雨”这个词,你头脑里马上会想到了谁?课题里“呼风唤雨”指的是神仙的法力吗?(二)检查预习,感知大意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1、品析词句,了解成就(1)出示:20世纪,……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①出示第四自然段中事物图片,配以解说。②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发现或发明呢?配乐出示磁悬浮列车、空调、洗衣机等图片。③指导朗读。(2)出示: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
5、间里,……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什么是发现,什么是发明?第四自然段所列举的例子,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出示练习:发现发明①人们登上月球前( )了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后,( )月球上没有生命。②人们为了( )海洋深处的秘密,( )了各种新型的海底探测仪。2、深入文本,回顾历史(1)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出示农耕社会图片,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上百万年的农耕社会里,仅仅是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汽车吗?出示练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
6、有(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写旁批。学生交流欣赏图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汇报交流:①理解“发现”和“发明”意思。②书上列举的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是发现,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是发明。③完成填空练习,并用这两个词造句。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完成练习),也没有( )。虽然生活贫穷落后,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却从未停止过。他们幻想“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寄托了什么愿望?(2)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出示图片:望眼镜
7、、雷达、视频;电话、手机、录音机;飞机、火箭、地铁、登陆月球……3、理解诗句,感受变化(1)出示诗句。诗中的“春风”“梨花”“千树万树”分别指什么?课文中引用这句诗是为了说明什么?(2)指导朗读。4、启发想象,深化主题假如王公贵族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看到我们的生活,他们会说什么?(三)回归课题,升华情感我们的祖先已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威力,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羡慕,所以他们一定会情不自禁的说!科学正在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美好的生活,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1923年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你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