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经典案例选讲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经典案例选讲1第一讲六经本证第一讲伤寒六经病(一)一、六经病提纲证【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二、六经本证(一)太阳本证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外感病——调和营卫内伤病——调和阴阳患者张某,河南人。主诉:恶风、恶寒、汗出三天
2、。患者三天前受凉后,出现头疼、恶风、恶寒、发热,在本地三甲医院按感冒治疗,治疗三天无效,具体用药不详,病情加重,出现恶心干呕,因H1N1在本地出现过一例,担心自己是否得了H1N1,精神焦虑,经朋友介绍前来寻求中医治疗,症状同前,舌苔薄白,六脉浮细而缓。案例分析:伤寒论云: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例乃桂枝汤证,告知病人一剂中药就好。患者不太相信,说只要你一剂治好,我给你大大宣传,请你喝酒!!诊断:感冒(太阳中风证)治疗: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处方:桂枝25白芍30生姜20大枣10防风30黄芪20知母10 一剂疗效:结果就不用说了
3、。第二天下午病人正常出差,身体无恙,三天后携带家属及同事5人过来就诊!! 现在很多中医自卑,认为中医效果不如西医,临床上思想展不开,束手束脚,治疗疗效不好。我们不能怪老祖宗,只能怪咱们没学好,没有想通其中的道理,上面的病例,患者在医院花了200多元无效,用中药不到10元就搞定了,这样的病例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复兴中医,我们一定要对中医充满兴趣和热情,相信中医,坚信它的临床疗效,这是前提。案例吴某某,男,47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就诊。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恶寒,不发热,鼻塞流清涕,舌
4、苔白润,脉浮缓而弱。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防风6g,秦艽10g,威灵仙10g,生姜3片,大枣3枚。嘱服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遂以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患者王某,女,16岁,平素体弱多病,常易感冒。手足心多汗2年余,每因天气炎热或工作学习书写时手足心汗出如滴,且手足心潮湿
5、起泡,曾多方求医无效。余诊时患者汗出恶风,形寒肢冷,倦怠少语,气短声低,时头晕多梦,遇劳则甚,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宜调和营卫、交通阴阳。方用桂枝汤:桂枝10g,白芍10g,甘草8g,大枣5枚,生姜10g。嘱其温服,喝热粥,覆被取汗,连服3剂,诸证消,随访半年无复发。案例【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患者,男,32岁,小学教师,2007年
6、11月17日初诊。肾移植术后5年,常服环孢素及酶酚酸脂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半月前不慎受凉致发热咳嗽,经X线拍片检查,以肺部感染收住某医院内科治疗,经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炎琥宁等药输液治疗10d,咳嗽虽有好转,发热未见明显好转,仍需退热药维持。X线复查示:两肺云絮状影无明显改善。现证:身热,轻咳,身困不适,动则略喘,时有烦躁汗出,恶风不甚,纳食不馨。舌淡红,脉缓无力。T37.8℃,咽部不充血,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湿性啰音。案例此乃卫气不足,营卫失和,汗不得畅,肺宣不利之证。治宜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处方:桂枝2包(三九免煎中药颗粒剂,下同),白芍1包,炙甘草
7、1包,生姜2包,大枣包。3剂,每剂冲300mL,为2次量,每小时1服,温饮,厚覆求汗,以透汗为度,汗后避风。当日下午5时许诉服药2次未见汗出。遂嘱再服1次,多饮开水,加盖被子,半小时后已得汗,嘱调整被褥厚薄,以免大汗,2h后方可起床,切记避风。次日诉汗后身即轻爽,一夜未再发热,今晨胃口大增,已不咳嗽。嘱其谨避风寒,饮食宜清淡、适量,余药日2服,不取汗。尽剂而病瘳。正常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妇女不幸患有虚劳综合征,往往迁延多年久治不愈,患者多因手术、分娩后或剖腹产后,所出现的一些植物神经紊乱征候群,这种病人多有气血双虚,阴阳失调等情况求治。可以考虑桂枝汤为基
8、础,调和阴阳,加味。虚劳病。内伤。煎服禁忌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