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47758
大小:6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60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60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杨治斌(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病理科4719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的60例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x2检验来研宄相关临床病理原因和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存在的联系。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主要与患者肿瘤的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侵犯肠管周径有关联,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
2、乜括肿瘤的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侵犯肠管周径这些方面,其中浸润深度是重要因素之一。【关键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因素【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116-02严重影响大肠癌预后的原因之一主要是淋巴结转移,一般情况下,判定淋巴结转移能够作为制定临床肿瘤治疗计划与后期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重要基础[1]。木文主要研究了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的60例大肠癌患者,通过对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现将报告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
3、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的60例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5岁。患者的主要肿瘤类型括25例直肠癌,35例结肠癌。60例患者中有2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转移率占总数的46.7%o1.2统计学分析通过分析患者的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肿瘤的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侵犯肠管周径等方面,对比存在的差异性。根据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研究主要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以P<0.05作为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依据,同吋对多
4、因素Logistic进行冋归分析。1.结果2.1淋巴结转移与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的联系根据患者的肿瘤侵犯肠管周径能够分为≤l/2、〉1/2两组。以实际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来进行分级,级数包括T1-4不等,分别是黏膜和黏膜以下作为T1级,固有肌层作为T2级,浆膜以下作为T3级,浆膜以外作为T4级。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2.2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组织类型的联系根据患者的肿瘤病理进行分组,主要分为1、II、III级,再对肿瘤的组织类型进行分析,可以把组织类型归成3类,包括腺癌、腺瘤恶变、黏液腺癌。通过比较这些数
5、据,证明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病理分级、组织类型奋关,而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详见表1所示。表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2.讨论3.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3.1.1肿瘤侵犯肠管周径与浸润深度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通过总结分析发现,肿瘤侵犯肠管周径的≤l/2与〉1/2组存在差异性,对淋巴结转移具有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o随着吋间推移,肿瘤侵犯肠管周径会逐渐扩大[2】,从而造成淋巴结发生转移。肿瘤的浸润深度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因此提高了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机率。3.1
6、.2肿瘤病理分级与组织类型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通过总结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机率会随着肿瘤病理分级的递增而升高,因此病理分级会对淋巴结转移产生影响。肿瘤的组织类型包括腺癌、腺瘤恶变、黏液腺癌[3],观察发现黏液腺癌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机率在肿瘤的组织类型中最高,组间计量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多因素Logistic冋归分析通过总结分析发现,肿瘤的浸润深度与病理分级均存在明显影响力,并i浸润深度的影响力大于病理分级,但相较于前者而言,肿瘤浸润肠管周径与组织类型影响力较弱,组间对比不具
7、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综上所述,在诸多影响人肠癌淋巴结发生转移的因素中,肿瘤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病理分级、组织类型对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力。一般情况下,就外科临床手术而言,淋巴结转移会直接对手术的进度与成功率产生影响,所以要做好淋巴结转移的观察研究工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这对从根本上治疗肿瘤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李海军,.午向明,甘建新,廖新华,张丹杰,龙厚隆,李宇杰.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9(0
8、4):112-113.[2】梁国林,周红见,梁君林,高枫,陈利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广西医学,2010,15(07):35-36.[3】周红见,梁君林,高枫,陈利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结直肠肛门外科,2010,08(02):412-41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