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15443
大小:6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04
《追寻个性解释学视野中的教学指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追寻个性解释学视野中的教学指向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机械化的培养方式让本应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丧失了原有的本真,遮蔽了具有生命的个体,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在解释学的关照之下,教学开始关注自我呈现,理解应作为教学的存在方式、视域融合应成为教学自我把握的途径、深度对话应是教学实现理解的通道。教学自我的显现,也是教学主体理解的实现,而教学主体的个性解放将成为教学自我呈现的内在要求和实质性内容,也将成为教学为之努力的方向。解释学理解教学指向个性解放教学指向,教学实践的应然走向,即教学应努力的方向。而教学的努力来源于教学的目标以及教育的目的
2、,也就是说,是教育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落实。作为人文社科领域重要的方法论,解释学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教学研宄中来,教学研究的视野也得以扩展。人们尝试把它作为一种方法来研究教学,也尝试从理解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但无论怎样,解释学都在努力尝试对现代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解答,也将给教学的未来走向带来一定的启示。一、从方法到意义:解释学的发展之路解释学,又称为诠释学,即宣告、口译、阐明和解释的技术。[1]这里的宣告是指古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信使赫尔墨斯为人们传递诸神的旨意,但由于语言不同,就需要赫尔墨斯将旨意
3、翻译过来并清楚地阐明,而且还要使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说,诠释学的基本含义就是要把一种意义关系从一个世界转换到人们所熟知的世界中来。解释学一般有新旧之分,划分应在19世纪后,起源于西方形而上学中出现的哲学危机,一般认为弗雷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创设的一般解释学是新解释学的开端。旧解释学往往把自己看做是某种“知识理论”,新解释学强调解释主体对事物、对象的解释、理解,以及主体与他们之间存在的意义关系。如狄尔泰的努力就是将解释学的方法确立为人文社会科学普遍的方法论;海德格尔则被认为是实现了解释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根本转向。伽达默尔则
4、立足于现象学的方法论,建立了哲学解释学的理论体系。20世纪之后,单纯作为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开始向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转换,将解释重点锁定在人类生存中所聚焦的问题上。而所有的理解和解释之后则是对各个时空下不同事件、事物的意义体现。如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强调的是从外部把握客观存在的意义,伽达默尔强调的是内在的意义,主体及其关系存在于其中的意义。解释学的一路走来,体现了太多思想上的精髓和研究价值,用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当代的各个研宄领域。那么,解释学的核心内容又有哪些呢?这里以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的主要观点为主进行解释。第一,理解和
5、解释是解释学的本质。如理解文本,只有对“文本”进行解释,才能使文本变得有意义,只有被人所理解才能表达出来。因此,解释学将单纯作为方法的理解和解释上升为了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第二,效果历史意识是解释学的灵魂。效果历史意识之所以是解释学的灵魂,因为它是理解的内在,它是对理解本性的一种体现。效果历史就是理解在其本身中所显示出的历史实在性,而理解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理解不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在这行动中,过去和现在经常地得以被中介。而这种传统过程就可被认为是某种特定的效果历史,对任何事物的理
6、解都要具备效果历史意识,而视域融合又是实现理解的必然通道。因此,视域融合是历史与现在、客体与主体、自我与他者、陌生性与熟悉性构成的无限统一体。第三,对话是解释学的基本方法。解释学方法论的核心就是对话,包括与文本对话、与他者对话、与自我对话,也可以说是解释者与文本、他者之间达成视域融合的通道。对话所体现的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对话,人们彼此之间才能够相互理解。对话的双方首先应是一种的平等关系,不是一方压制于一方;其次,对话应是真正的参与,真正的置身于他们的时空、文本、观点之中。而且,对话的目标是追求共同的
7、理解,不是一方的观点取代另一方的观点,而是通过对话重新对主题进行解释,达成新的理解。二、从遮蔽自我到呈现自我:教学的解释学之路通过对教学自身的理解与反思,寻找被遮蔽的“自我”,把握现实世界中教学“自我”的应然呈现。1.遮蔽的自我(1)教学的自我迷失教学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方式,无法对自我进行解释,就必然会迷失在某一个时空内。在现代教学中,不是教占据了教学的全部,就是学走向了绝对的万能;不是教师的高高在上,就是学生的无限自由,作为教学的主体始终在不断抽象化和共性化中徘徊,湮没了个性化的自我意识。(1)单维的教学解
8、释时空教学对自我的解释往往是限制在某一具体的时空下,忽视了对过去、现在、将来的视域融合,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对教学的理解。在教学理论中,经常会出现为了新的理论而彻底摒弃旧的理论或某种思想,游走于事物发展的两极。而所有关于教学曾经的理解都是受到当时历史、文化、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