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

ID:11079163

大小:4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9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_第1页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_第2页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_第3页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_第4页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第06章五味调和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五谷、五菜、五畜、五果是食物的不同种类,属于现象层次,可以通过直观去认识。古人对食物的认识,没有停留在直观的现象层次,而是继续认识食物的共同属性,并从中揭示食物的本质。古人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从人体反应认识食物的共同属性。五谷、五菜、五畜、五果这些不同类型的食物,引起人体的反应有一些是共同的,在感觉层次上,有黄、青、黑、赤、白等五色的视觉反应;有臊、焦、香、腥、膻等五气的嗅觉反应;有辛、酸、甘、苦、咸等五味的味觉反应。在生理层次上,人体对食物的反应皆有散、收、缓

2、、坚、软等五种生理功能。在理性认识层次上则为阴阳。在《黄帝内经》中,论述食物的生理功能,有不同的表述,不少地方表述为散、收、缓、急、坚、软等六个方面的生理功能,也有的地方表述为收、散、缓、急、燥、润、软、坚等八个方面的生理功能,当严格与五味对等时,则是散、收、缓、坚、软等五个方面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为散、收、缓、坚、软是主要的生理功能,后世多采用五个方面的表述,并概括为五功。由于五味与五功存在对等关系,《黄帝内经》涉及生理分析和药物功能时,常用散、收、缓、坚、软等生理功能概念;而涉及营养分析和食物功能时,则主要用辛、酸、甘、苦、

3、咸等味觉概念表述散、收、缓、坚、软的生理功能含义。对于大众养生来说,这样表述有通俗易懂的好处。五味,对于食物来说,是食性;对于药物来说,是药性。食性和药性是在人体内产生的散、收、缓、坚、软的生理功能,这是五味的真正含义。一、食物的食性有资料显示,自然中存在可供人食用的食物达数千种之多,随着人们对食物的认识不断加深,新食物资源不断开发,食物的品种和数量也不断增加。在人类发展史上,食物呈扩展趋势。动物的食物范围一般比较狭窄,这是由于动物的认识能力比较低,在自然中只认识到一种或数种可食之物。人与动物最基本的区别反映在对食物的认识水平上

4、,人类的食物认识能力强,食物范围大,生存机会多。8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第06章五味调和传说中的神农,代表着人类早期对食物的认识水平,尝百草是认识方法,播五谷是认识结果。中华饮食养生学的食物认识方法,就是由尝百草发展而来的,是通过观察分析人体对食物的反应来认识食物的共同属性,并通过逻辑思维认识食物的本质属性,认识食物的性质和功能。食物的性质和功能称为食性,是选择使用食物的重要依据。实际上这也是中医学的药物认识方法,也是从人体反应最终认识药性,药性是选择使用药物的重要依据。饮食养生,说到底,是选择食物的问题,看食物的选择是否合理;

5、而食物合理性的标准在食性,知食性、按食性安排食物,这是饮食养生的根本。1、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中华养生学和中医学常说的四性,也称为四气,是指食物和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其中,凉性和寒性、温性和热性在作用方向上具有同一性,只是在作用程度上有大小差别,寒胜于凉,热胜于温。除了寒、热、温、凉之外,还有一些介于热温性与寒凉性之间,性质比较平和的食物,称之为平性。这样,食物与药物的性质实际上有寒、热、平、温、凉五种,但习惯上仍归属于四性。药物与食物都具有四性,但药物的四性强于食物。在药物中,作用程度强的寒性与

6、热性物品居多,且有些药物还具有大寒或大热的性质,称为剧毒性药物,在人体中产生剧烈的反应,很显然,大寒胜于寒,大热胜于热。在药物学上,四性区分比较严格,有些药物学著作,还将寒、热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寒分为大寒、寒、微寒;热分为大热、热、微热。在食物中,作用程度弱的凉性与温性物品居多。有些谈论饮食养生的著作,对四性区分不严格,统称为热温性、寒凉性两种,或称为温性、凉性两种。食物四性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根据食物在人体中所发生的反应,并经过反复验证而归纳总结出来的,是对食物作用的一种概括。药物的四性亦同此理。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

7、作用;温热性食物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平性食物则有健脾、开胃、补益身体的作用。2、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五味,就感觉层次上说,是指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此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味归于甘味,把涩味归于酸味。中华养生学和中医学常说的五味,是就生理功能层次上而言的,是指食物的散、收、缓、坚、软五种生理功能。尽管人体对食物的最先反应是与味觉联系在一起,但随着人们对食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已从味觉发展到对食物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上。《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

8、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又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认识从味觉反应进入五脏系统的生理反应,辛、酸、甘、苦、咸五味,具有散、收、缓、坚、软生理功能,并且,味觉反应与生理功能之间建立起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对等关系,五味的真正所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