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311190
大小:4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21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和辛、酸、甘、苦、咸之味,食性是对食物性能功效的本质认识,因而,根据食性选择食物是饮食养生的根本。《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九针论》等篇章,集中论述了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选择食物的依据就是食性。君臣佐使组合方式是后世历代医家的研究重点,形成了药物配伍理论,药物配伍的过程叫配方,药物配伍的结果为方剂,这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运用到饮食养生上,则是食物配伍,食物配伍的过程叫配餐,食物配伍的结果
2、为菜谱,这是饮食养生的关键环节。在《黄帝内经》之后的历代医学著作中,涉及食物结构,一般只提养充益助式,而涉及君臣佐使式,一般称为药物结构,或称药方,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似乎需要正名,正名的依据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该篇总论六十年时间周期的气化规律和药物食物结构时,针对每一种具体结构组合,或曰“食宜同法”,或曰“药食宜也”。在论述“阳明司天之政”年间的气候特点之后说:“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
3、同清者多地化,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在论述“太阳司天之政”、“少阳司天之政”、“太阴司天之政”、“少阴司天之政”、“厥阴司天之政”年间时,采取了同样的表述方式,这种方式是以药物结构立论,然后说明食物结构与药物结构相同。在论述“癸已、癸亥”年份时说“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在论述其它58个年份时,均采取了同样的表述方式,这种方式是药物结构与食物结构一并论述。“食宜同法”与“
4、药食宜也”的论述方式,都说明君、臣、佐、使既是药物配伍的组合方式,也是食物配伍的组合方式;君臣佐使式药物结构是成立的,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也是成立的。《黄帝内经》之后的历代医学著作,只涉及君臣佐使式药物结构,是因为其主要论述的药物,并不表示反对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的存在;同样的,当我们主要论述食物时,也可以只提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并不表示反对君臣佐使式药物结构的存在,在饮食生活中,有时也要运用君臣佐使式药物结构。从结构论的观点看,饮食养生涉及三个结构模型,一是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二是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三是君臣佐使
5、式药物结构,其中,前两种为食物结构,后两种可合称为药食结构。1、君、臣、佐、使组合原则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皇帝称为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是一种主从关系,君为主宰者,臣为奴仆,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中医治病有单味药,但更多的是多味药,所以,中药方多为复方,是采取多种药物组合搭配。每餐的饮食也是这样,不能只食用一种食物,而要多种食物组合搭配。在药物、食物的组合搭配中,也存在着药食等级之分,所以,古代药学家将君臣政治术语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说明药物与药物、食物与食物之间的主从关系,从而规定药物、食物组合方式或排
6、列顺序,以保证药方或食谱具有相对稳定性。君、臣、佐、使被历来医家奉为药方配伍大法,是药食结构组合的基本原则。运用君臣佐使政治术语,是以人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俗易懂地说明药食配伍的深刻道理,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以人为本的文人情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张志聪为此段作注道:“善恶殊贯,谓药有毒无毒之分。按神农本草,计三百六十种,以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
7、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以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本经所用气味,或用补以和调其血气,或用泻以平治其淫邪,是以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神农氏上下三品之谓也,二帝各有其妙用焉”。张志聪注说明在君、臣、佐、使组合方式上,《黄帝内经》以人体的需要为依据,《神农本草经》以药性食性强烈程度为依据,张志聪认为二者所占角度不同,各有其理。张志聪的观点是正确的,运用
8、君、臣、佐、使方法,进行药物配伍和食物配伍,应充分考虑人体需要和药物、食物特征,辩证对待,不可偏废。《黄帝内经》对药食结构的分析,涉及人体健康的方方面面。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针对六淫致病分析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